4月8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浮出水面。释放出一系列重大信号: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加大推进力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房地产调控将实现城城协同……
发改委这份文件表明,城镇化仍然是当前“扩大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新型城镇化主要体现在践行社会公平和促进产业升级,人民安居乐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份文件非常重要,它首次明确了中国城镇化2.0时代的很多重大问题,很多提法是开创性的。
一、大城市落户限制取消或将放宽,落户更加容易
通知提出: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智库解读:
根据中国官方城市分类:
1.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
2.特大城市:500万<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
3. 大城市: 100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
其中,
Ⅰ型大城市:300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
Ⅱ型大城市:100万<城区常住人口<300万
4. 中等城市: 50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
5. 小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50万
本次文件针对不同城市的落户政策,积极推进了全面放宽的导向。
官方的大城市实际上是老百姓观念中的中等城市。其中,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的Ⅱ型大城市没有修建地铁的资格,比如惠州、珠海。这类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意味着未来将有一大批城市获得修建地铁资格。而对于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则是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在后续类似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落户方面,不但不会设置障碍,还有可能会给予各类刺激的鼓励措施,各类购房和租房发放补贴等等。也就是说,当前除了超大特大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落户将变得相对容易。
另外,政策上有较大突破的还是在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对于此类城市来说,过去落户政策是比较紧的,但是现在有所调整,明确了要把社保和居住证等作为落户的主要因素,这有助于一些工作时间长、有比较稳定就业机会群体的人落户,这样也体现了公平性和政策导向。
二、城市群发展受到重视,成渝城市群再次被强调
通知指出:
s 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s 扎实开展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
s 有序推动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一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
s 加快出台实施天山北坡、滇中两个边疆城市群发展规划。
智库解读:
文件用一段话来表述成渝城市群,而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反而一笔带过,这表明了成渝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即排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之后。而成渝(成都—重庆)城市群会不会纳入国家战略,甚至上升至最高规格,目前正在积极探索中。
文件里的这两句话值得重视: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这表明中心城市利好会持续释放。
此次政策对于城市群发展有较为明显的导向,尤其是对成渝城市群、哈长、长江中游、北部湾、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城市群加大了规划支持力度。从后续成长性来看,对于长江中游以及关中平原,或是后续可以重点关注的区域,即后续可以关注此类区域相对低成本的土地和较高的土地增值机会。
三、城市群+都市圈=新型城镇化
通知指出: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实施《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落实重点任务部门分工。指导有关地方编制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或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牵头的都市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支持建设一体化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构建都市圈互利共赢的税收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在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健全都市圈商品房供应体系,强化城市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协同。
智库解读:
城市群+都市圈,已经被定义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事实上,国家层面对发展“都市圈”的重要性早有关注。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2020年)》其中提出要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2018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城市为中心的、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而在这次的文件中,又如此提到了城市圈。
未来,甚至连都市圈的商品房供应体系、房地产调控政策,都将进一步协调。文件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都市圈建设与运营,这句话至关重要。都市圈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大企业参与。不仅仅是建设,还包括运营。各路资本都看的见新的机会。
四、继续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
通知指出:
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在安排各地区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时,进一步增加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的权重,探索落户城镇的农村贫困人口在原籍宅基地复垦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由输入地使用。落实中央基建投资安排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镇倾斜政策,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贫困人口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补助机制。改进城市人口统计工作,逐年统计发布各城市的行政区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行政区城镇户籍人口、城区户籍人口数据,开展各城市的行政区城镇常住人口、城区常住人口统计前期工作。
智库解读:
“人地钱”挂钩政策其实就是为了加速完成“到2020年把一亿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变成市民”的目标,要使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具体来说是指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是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的政策机制。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如今,文件中又强调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可见其重要程度。
也就是说,能够抢到人口的城市,尤其是抢到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即相当于给国家增加城镇化率,国家将给予资金、土地的奖励,这就是所谓的“人地钱挂钩政策”。资金是转移支付,就是中央财政的补贴;土地是指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
事实上,2019年以来,抢人大幕便不断拉开。截至日前,在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50个,从力度与数量看,刷新历史纪录。特别是二三线城市,发布人才落户,补贴购房等政策井喷。对于城市来说,增量人口就是未来。
五、公共服务提升,常住人口全覆盖
通知指出:
・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户籍: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
・教育: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医疗: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质;
・社保: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其他:合理发展域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便利性。
智库解读:
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养老等大家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相关的公共服务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