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从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看如何成功打造文旅特色小镇
发布日期: 2019-04-19 09:38:32

一、最新政策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为引导新型城镇化工作顺利进行,发改委于近日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从6个方面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其中,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的有序发展得到重申。《任务》中提到,要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具体要求如下:


建立典型引路机制,坚持特色兴镇、产业建镇,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逐年挖掘精品特色小镇,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政银企对接服务平台,为特色产业发展及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为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小镇提供制度土壤。建立规范纠偏机制,逐年开展监测评估,淘汰错用概念的行政建制镇、滥用概念的虚假小镇、缺失投资主体的虚拟小镇。组织制定特色小镇标准体系,适时健全支持特色小镇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全面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调查评估。省级发展改革委要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协调推进,避免政出多门、产生乱象。


二、文旅小镇发展如火如荼,成功模式有待分析


特色小镇自2014年被提出至今已有5年,在这5年里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发展的如火如荼。然而,很多地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值得重视和警惕的倾向性问题,例如概念定位不清晰、盲目发展引起质量不高、同质化无特色、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程度不够、注重形象工程、盲目举债加大风险、房企过度参与带来的地产化等。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曾说过,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是新型城镇化领域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尝试。如果发展的好,既能产生新经济、新动能,又能创造宜居宜业的新的发展空间。但如果发展失当,量大面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处理起来可能比大城市病更加难。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提出2019年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任务的时候会专门提到促进特色小镇的有序发展。


在诸多类型的特色小镇中,文旅特色小镇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马当先”。文旅小镇与特色小镇一脉相承,完全具备特色小镇的特点,即以“产业”为核心,且重在“特”色。然而,文旅小镇在一定程度上又优于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因为文旅小镇的核心产业在“文旅”,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化内核的旅游业态,将文化与休闲旅游充分结合了起来。然而,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声浪中,一些实操中的难题却总是摆在众多文旅小镇面前。文旅小镇的标签应该是一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社会空间,才能吸引高端产业、优秀人才在小镇落户,才能吸引大量的观光客前来消费。但是现实中建设一个成功的文旅小镇并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区位优势,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文旅小镇将很难获得大量的客源,商铺也不愿意入驻;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居住环境、休闲设施等基础设施支撑,文旅小镇的后续经营便难以引入产业资源。面对种种难题,我们或许能够从一些标杆文旅小镇中找到成功建设的密码。


三、案例: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无锡灵山小镇是将佛文化与休闲度假结合起来的禅意生活方式特色小镇。小镇位于中国无锡云水相接的太湖之滨、秀美江南山环水抱的马山半岛,处于长三角的地理中心,因而区位优势显著。拈花湾取名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典故,昭示着佛祖对禅的参悟。作为东方禅意度假胜地,拈花湾有着极深的禅意莲花道渊源,以诗意山水感染游客,通过一花一木、一物一景、一山一水、一石一叶、一门一窗、一桌一灯、一杯一盏,处处体现生活体现禅意。


灵山景区本是中国佛教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区之一,也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自1997年来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万余人次。灵山小镇·拈花湾则是灵山景区开发的五期工程,属于文化休闲功能配套区。拈花湾的建设运营使灵山从一个单纯的观光景区蜕变为一个文化和旅游休闲相结合的度假胜地,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游览时间、过夜率以及附加消费。


拈花湾的发展条件十分优越,主要体现在区位交通、宗教文化基础、游客市场三个方面:


1、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如前所述,拈花湾位于江苏无锡的滨湖区,地处长三角核心城市圈内,距离苏州、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车程距离均在3小时以内,距离灵山大佛景区约5公里,距离无锡市区约30公里的路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深厚的宗教文化根基条件。项目位于灵山景区内,景区中有影响力的佛教寺庙众多。同时灵山景区还拥有88米高的世界第一大佛--灵山大佛,在无锡佛教文化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2年世界佛教论坛上,无锡灵山被确定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每年的论坛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云集于此,在为江苏佛教文化对外交流搭建平台的同时,也为推动佛教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3、广泛的游客市场条件。到拈花湾游玩的人群主要目的为旅游、祈福、居住、体验和感知佛教文化。从地域来看,游客群体来源于全球佛文化信奉者、省外或国际旅游人群、长三角经济圈覆盖地区的人群;而从人群细分来看,游客主要来源于城市白领、佛文化信奉者、亲子家庭、喜欢观光旅游的退休长者、每周居住2-3天的中产阶级等,游客群体来源广泛。


从总体布局来看,拈花湾通过三条主要交通道路和水系的组织,规划了“五谷”、“一街”、“一堂”的主体功能布局,并配以禅意的命名体系,形成以“五瓣佛莲”为原型的总平面。拈花湾项目深度挖掘禅文化精髓,并涵盖茶道、花道、香道、禅画、禅瓷、禅餐、禅音等方面,将禅意和旅游融为一体,成功地打造了极具东方禅文化内涵、禅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优美、功能业态完善的禅意文旅小镇。


总结来说,拈花湾之所以成功,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其强大的产业运营能力。产业运营能力是文旅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懂得产业运营就得不到地方政府支持,拿不到地,更不用提后期建设和运营中的种种困难。拈花湾立足于佛教文化产业,深挖禅文化内涵,将禅意融入到项目的一点一滴中。围绕禅意的意境,通过禅境观光、禅意休闲、禅农体验、禅心度假、禅修康复、禅学培训、禅游时尚等禅文化主题特色,整合现代人度假“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功能复合要求。拈花湾操盘手吴国平曾有过这样一段讲述:“如果要体现禅意,每一个小景观都做草坪,这样味道就没有了,所以当时我定下来一定做青苔,在无锡虽然空气比较湿润,但是要把青苔做活不是那么容易的,共试验了三四个月,最终在拈花湾可以看到青苔,成为了拈花湾体现禅意非常重要的载体。”要深刻的理解拈花湾的高标准,且看小镇中客栈的名字,有“一花一世界”、“云半间”、“一池荷花”、“半窗疏影”,无不体现出禅意主题。


此外,拈花湾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项目区位选择和运营管理上。拈花湾的地理位置让其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又给予它很好的获客能力;在运营管理上,拈花湾的商业街是由专业的团队公司运营,只有达到标准的店铺才能入驻,且有淘汰制,这就保证了小镇运营的质量。对运营的掌控使得使商业街无论从装修风格还是产品销售上都紧密围绕着小镇的禅意定位展开。


拈花湾的成功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自身的建设及运营上,还包括成功模式的输出。有口皆碑的灵山景区已经开始了模式复制输出之路,首个输出作品是由曲阜市与灵山集团联合开发的尼山圣境,其中灵山集团出资3亿,占总注册资本8亿的37.5%,但拥有51%的表决权,纳入灵山集团合并报表。此项目为山东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核心区占地面积154.8公顷,规划建设规模25.8万平方米,尼山圣境总体定位为“文化休闲度假胜地”,将打造成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性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正如《任务》中要求的那样,对于精品特色小镇,应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个层面灵山拈花湾无疑是成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