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新华社电题:确保如期完成“三农”硬任务的总部署,并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2019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强烈信号是:当前我国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但必须守住“三农”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一、八大任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提出了2019-2020年“三农”领域的八大硬任务,包括:
* 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
*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 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与以往不同,不仅包含了本年农村工作的重担,更是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必须完成 “三农”领域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到2020年必须完成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等。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是围绕完成这些硬任务来谋划,管到2020年,并且要实现上述目标。
此外,2019年一号文件把脱贫攻坚作为专门的一部分,并且放在了第一部分,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按照每年脱贫1000万人以上的节奏,我国完成预期目标没有悬念。但广大干部和农民反映脱贫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虚假脱贫、有夹心层。文件在提出全面排查突出问题的同时,强调要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加强扶贫监测。针对扶贫夹心层的问题,将研究解决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
二、六大突出
2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分解为“六大突出”。分别可以解读如下:
(一)突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着眼于稳市场、保供给,强化发展农业特别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明确要求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稳定粮食产量。着眼于稳就业、促增收,强调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挖掘农村就业潜力,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着眼于稳政策、促改革,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着眼于稳社会、促和谐,强调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二)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项明确阶段性工作举措,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三)突出围绕硬任务抓落实
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硬任务进行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细化举措、压实责任,把工作重心、投入保障、政策供给向硬任务聚焦,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四)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作出部署,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文章往深里做、往细里做。
(五)突出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把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六)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
细化实化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强调要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三、六大机遇
解读与分析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和规划,未来农村经济将在这八个方面有重大发展机遇。
(一) 农村基建
农村道路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路长制”和示范县实施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条件的地区向自然村延伸。加强村内道路建设。
农村物流
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设施,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
农村环境
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解读:结合731政治局会议内容,此次基建大放水集中在农村地区,并从多方面完善农村基建设施。2019中央一号文件为农村基建发展制定了具体细则,从农村路、电、水、房、网等几大方面部署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旨在完善农村软件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二)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集群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高科技产业园区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建设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园区等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技术创新项目。
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
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解读:特色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都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载体。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频频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这实际上是农业农村模仿城市发展中城市综合体的一种新路径,目前建造一二三产业融合载体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新抓手。
(三)农村土地改革
农村承包地
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指导各地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体办法,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完善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农村宅基地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抓紧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农村宅基地使用条例。开展闲置宅基地复垦试点。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严格农业设施用地管理,满足合理需求。
解读:随着城镇化发展,大部分农村土地出现了空置、闲置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事实上农村土地的使用是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点,中央逐步有条件开发农村土地的流转,推进在所有制不变的情况下合理放宽农村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村土地的使用探索,是社会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若农村土地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那么将会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增长点。
(四)特色农业产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品的发展,多次提到具体农产品的发展计划。如:
1. 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
2. 支持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木本油料;
3. 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
4. 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5. 继续组织实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草种。
解读: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之一。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央一号文件制定多款重点农产品的计划,保障重点农产品的发展,此举在提升高质量农产品产品同时,提振我国对抗贸易摩擦的信心,以及扩大我国对高质量农产品的内需。
(五)互联网+
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采用互联网渠道,突破农产品销售问题,构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在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的试点中,均采用了“互联网+”的电商模式进行产品销售,依据试点情况来看,“互联网+”模式为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销售带来不错的提升,因此中央一号文件此次大力提倡“互联网+”作为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推广的支持手段。
(六)农村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
文件要求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新型服务业
文件要求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卫生、交通、信息、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
解读:文件在完善风土风貌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通过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