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产业洞见: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从哪里来?
发布日期: 2019-04-26 14:33:54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农保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使得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农民和农业能够面向世界,农村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三农”问题已经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是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同样在农村。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政策的落实需要资金的支持。2015年12月,中国PPP基金由国务院批准设立,这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引导基金,财政部是牵头发起方。股东一共是11个国家单位:财政部、中、农、工、建、交、中信、光大、人寿、国家社保基金。投资领域包括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旅游,投资覆盖18个省。设计项目总投资8000亿,今年会着力投资具有地方特色的标杆性特色小镇项目。


国家发改委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期间,林念修副主任与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王用生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安排不低于1.5万亿元融资总量,重点支持生态养老田园综合体模式的平台建设。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与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的谅解备忘录》。三方达成一致,预计2018-2022年,亚行将会同其他发展伙伴筹集总额达60亿美元的一揽子支持,用于支持中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将充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和智力支持,通过实施一批高质量的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以及国别和区域知识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推进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城乡融合发展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在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的时候,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问题,韩俊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有全面的谋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重点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要求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振兴。


第二,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要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根据部署,下一段还要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起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办法。


第三,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益,可以说是“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直接用在农村建设的比重是比较低的。要创新政策机制,把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一块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文件提出,要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集中力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高标准农田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针对第一点,公共财政资金要用在乡村振兴最急需、最迫切、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上。为此,财政部将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主要措施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支农资金预算制度,健全以评价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制度,推动全面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管理。二是聚焦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充分借助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审计等力量开展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三是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财政部将高度警惕融资风险,加强风险排查和管控,避免出现借乡村振兴的名义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针对第二点,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财政的可用资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是九牛一毛,社会资金在其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金融机构日常业务的发生其实是对于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因此,金融服务能否脱虚向实、切实落地农业农村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是依照目前农业相关产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方向以及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性不足的现状为基础的。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地提供金融服务,尽快找回自身定位,根据锁定的服务对象,匹配、创新恰当的金融服务方式,才可能弥补农村金融的供给不平衡。


比如,为逐步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2016年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组建了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并积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向下延伸。目前33家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已基本完成组建工作,以办事处、分公司等多种形式设立市县分支机构189个,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下一步,财政部将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和使用方式,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加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善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基金引导等有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广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建立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四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型支农政策体系,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在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还应着重提升自身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能力和技术支持的意识。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化农业的有机衔接,提升其吸纳资源的能力。这不仅是考验金融机构的责任感,信贷过程中的帮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针对第三点,其实是要让来自于土地的收益“取之于乡,用之于乡”。这里面的土地尤其是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的耕地,这些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质量是有保障的、是实实在在的优质耕地,真正可以做到“占优补优”。如果高标准农田增加的耕地指标还可以跨省交易,并且金融机构也愿意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也就可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步伐,还可以缓解耕地占补平衡压力。目前,一些省份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补充耕地质量不高,省域内耕地占补平衡难度越来越大,也迫切要求拓宽补充耕地的来源。另外,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垦也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中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以跨省调剂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是可以促进形成一个更合理的价格,可以筹措更为可观的资金,可以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


小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乡村振兴是一个大的战略,必须要有真金白银的硬投入。没有投入作保障,喊是喊不出来的,干也是干不出名堂来的,那么如何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使得资金结构多元化,这是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做出思考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