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重磅解读 |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10大要点+30件大事
发布日期: 2019-08-21 16:53:19

中共中央、国务院8月18日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份重磅文件长达4000多字,内含信息量庞大。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并综合各方解读,元时代智库梳理出10大重要内容,供投资者参考。

中央重磅意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自从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领军者,已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渔村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具创新发展魅力、活力,最具创新驱动力的一线城市,并且成为各项综合指标全面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在此背景下,中央不失时机的推出深圳再次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和标杆,全力支持深圳率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这一次《意见》有哪些要点值得市场和投资者关注?对深圳而言,在设立经济特区40年后的今天又将会迎来怎样的发展机会?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而言,《意见》给深圳规划的蓝图都意味着什么?

元时代智库梳理了这份重磅文件里面最重要的10大要点。

要点一:深圳目标-全国创新型示范城市、并最终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要点二:建设5G、人工智能等创新载体

《意见》指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深圳城市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此定位下,深圳在高科技企业孵化、空间优化聚集、文化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已经多有动作。近段时间以来,上半年国内各个城市GDP数据相继出炉。在外部形势的影响下,深圳以增长7.4%的增速继续领跑一线城市,高度市场化的体制优势和多元自由平等的文化优势,是推动深圳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关键因素。体制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深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创新性十足。

要点三: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深圳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

深圳是一座因人气而旺、因人才而兴的城市,正在努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的环境。

要点四:完善创业板,推动注册制改革

《意见》指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由此可见,资本市场或再迎来重大改革,而这一次将是创业板。

《意见》指出,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此外,《意见》还指出,支持深圳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还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绿色金融。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指出,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要点五:支持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此外,有序推动国际邮轮港建设,进一步增加国际班轮航线,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

此前,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亮点和名牌,深圳正着力从海洋科研、政策、产业、金融、法律、交流合作等方面补短板、谋跨越、树品牌,全力推进创建一所国际化综合性海洋大学、打造一个全球海洋智库等“十个一”工程。按照规划目标,计划到2035年,深圳将基本建成陆海融合、经济发达、科技创新、生态优美、文化繁荣、保障有力,具有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要点六: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早在2018年就被升格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被国家赋予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重大使命。

要点七: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合作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湾区内各个城市都铆足了劲,深圳也不例外。《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对港澳开放水平。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促进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

《意见》还指出,推进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探索完善数据产权和隐私保护机制,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要点八:基金产品互认

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上先行先试,探索创新跨境金融监管。

要点九:房地产--探索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意见》指出,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

作为一线城市的深圳,自去年“7·31”楼市调控以来,楼市总体表现平稳,市场更趋理性。而且,不管是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还是人才住房,深圳正在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要点十:支撑教育--体制改革先行先试

一直以来,深圳都在着力补基础教育、医疗服务短板。

《意见》要求深圳提升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水平。支持深圳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此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学人才培养、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体系,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支持深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研究将深圳列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

对深圳来说,这份文件至关重要,在其文件语言的背后,信息含金量非常高。因为这份文件,深圳不仅仅城市面貌和天际线会发生改变,城市理念和生态都将发生巨变。简单罗列的话,根据这份文件,未来30年深圳要做的至少包括以下30件大事:

1.深圳将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深圳将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

3.深圳将建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4.深圳将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

5.深圳将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

6.深圳将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

7.深圳将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8.深圳将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9.深圳将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0.深圳将试点深化外汇管理改革;

11.将推动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深圳;

12.深圳将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

13.深圳将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

14.深圳将承办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15.深圳将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16.深圳将组建海洋大学;

17.深圳将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

18.深圳将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19.深圳将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20.深圳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21.深圳将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

22.鼓励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

23.深圳将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

24.深圳将组织举办大型文创展览;

25.深圳将有序推动建设国际邮轮港;

26.深圳将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27.深圳将放宽境外医师到内地执业限制;

28.深圳将先行先试国际前沿医疗技术;

29.港澳居民在深圳民生领域享有“市民待遇”;

30.深圳将加快完善保障性住房与人才住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