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不是所有国外成功特色小镇经验都可以拿来实践
发布日期: 2019-10-12 12:59:22

一、欧美发达国家小城镇发展背景

(一)逆城市化

中小城市(镇)的兴起往往是伴随着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镇)的聚集而发生的。随着中小城市(镇)产业的扩张和企业量的增加,中小城市(镇)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带动了中小城市(镇)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198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在整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的人口则增加了11%,中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 人口和产业逃离环境恶化的大城市,向小城镇迁徙,使得城镇的发展有产业动力的支撑。

(二)历史原因、政策引导和国家体制决定的独立小城镇体系

在欧洲国家,在城邦制的影响下,庄园经济和城堡经济是欧洲经济结构中的主体成分,使得小城镇发展的空间载体存在;这些小区域组织在松散的地理和文化个体中互存,成为大国建立稳固势力的障碍,也使得城邦成为相对独立的发展个体,这是欧洲小城镇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欧盟层面,出台了多部政策,支持均衡发展,引导和鼓励小城镇的发展。《欧洲空间发展战略》是创造均衡城市概念的“母本文件”(mother document),这个概念还受到参与制定政策的德国、荷兰和法国规划师的积极响应。《欧洲空间发展战略》认为均衡的城市发展会刺激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支持国土融合的政策是一致的。

在德国,作为基础行政区的市镇乡是最基层的地方自治单位,它不是州政府的下属行政单位,而是地方自治团体,依其自治条例自由处理本地事务。当然,市镇乡也必须接受来自上级政府的监督,并办理上级政府的委托事务。规模差异较小、多元化发展、社会地位平等的基层自治团体奠定了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的组织体制基础。

二、中国是中央制国家,大城市人口集聚显著,小城镇发展落后

我国当前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每年有大量的人、产业流入大城市,小城镇发展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小城镇,都将走向消亡!

 图片1.png

根据维基百科数据显示,每4个英国人就有1个生活在伦敦,每5个法国人中有1个生活在巴黎,每2个韩国人就有1个生活在首尔都市圈,每3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生活在东京都市圈。欧洲的四个国家丹麦、芬兰、挪威、瑞典,每个国家至少是四个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大都市圈。中国作为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的大城市远没有长大。中国的人口向大城市流动还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三、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

相比欧美,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更值得借鉴。东亚地区的日韩,其小城镇都是在大都市快速膨胀、小城镇人口产业严重流失、发展遇阻的情况下,政府强力支持发展的。

(一)日本——以大城市为核心的聚集模式

日本在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使得资源得以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快了日本工业化进程,支撑了其战后一个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1.纳入大城市圈,瞄准城市大市场

纳入大城市圈的整备计划,是小城镇稳步发展的道路之一。在日本首都圈的《整备计划》中,纳入“近郊整备地带”的有五日市镇等53个镇;纳入“都市开发区域”的,又有内原镇等55个镇,总共囊括108个农村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在首都圈内由于有政策优惠和城市大市场,城镇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

2.与周边中小城市联合,共同发展

奈良县的“南和广域市镇村联合”,是农村小城镇与中小城市联合共同发展的一个典型。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为实施《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振兴城市、农村、渔村,在全国设定44个定住圈,奈良县南和,就是1997年3月被设定的一个定住圈。

(二)韩国走过的弯路证明:小城镇只能重点突破,不能全面出击

在扶持小城镇发展方面,韩国比中国的动作早了30年。20世纪70年代,朴正熙总统提出“新村运动”;20世纪80-90年代,在扶持小城镇发展方面,韩国走过一些弯路;21世纪之初,韩国重新制定相关规划,理清扶持小城镇发展思路。

1.政策起因

80年代至90年代,韩国政府虽然持续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在促进小城镇发展方面不顾资金条件,采取全面促进的方式,铺的面过大,平均每个小城镇得到的支援力度并不大,其结果是每次计划事业都未能圆满实现。

2.政策改进

在21世纪之初,韩国政府先后制定《地方小城镇培育支援法》 (2001) 和《小城镇培育事业10年促进计划(2003~2012年)》(2002, 行政自治部) ,采取选择和集中式投资,促进“小城镇综合培育事业”,掀起新一轮促进小城镇发展的高潮。

3.选择原则

首先,在对镇的支援方面,优先支援开发条件相对优越,尤其是综合培育计划设计好的镇。而且不同镇得到培育支援资金的时间并不相同。这样,政府可集中财力集中支援少量的镇,达到集中开发之目的。其次,在10 年内集中于重点镇的培育,此后,再考虑其他乡镇所在地的培育。

韩国走过的弯路证明:小城镇只能重点突破,不能全面出击。

 摄图网_500649859_wx.jpg

四、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成功要素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之下,众多乡村争相通过“美化工程”争取国字号牌照,却忽视了内生产业力的培育。

这种思路已经被新一届政府所否定。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中国政府政策的转变: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落脚点是城镇化,强调的是从内生动力出发,培育产业动力,吸引人口聚集,实现城市化。

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必将对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特色产业的支撑,生活环境的改善,将助力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城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城镇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城市不可比拟的绿色发展优势。

打造特色小镇,好比在棋盘上落子。作为政府,往往根据行政级别均匀布局,面对小镇热潮,企业在战略布局上应慎重落子。

(一)围绕大城市,方便与大城市进行“能量交换”

该类型小镇位于大城市辐射区;能与城市互动互补、相辅相成并承担一定城市功能,要主动吸引城市要素扩散,形成交换。从住建部公布的403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特色小镇都是围绕着大都市周边布局。很多企业(以华夏幸福为例)正在极力打造的特色小镇,皆具备“靠都市”这样的特点。

 2.png 

特别是北上广深大都市周边的休闲小镇,成为资本追逐新标的。“大都市的后花园”,成为大城市家庭人群休闲新去处。

(二)具备强大的产业基础,形成极强的竞争优势

强势产业主导型小镇,多数是依靠产业集聚效应形成具有产业链和产业规模优势的专业镇,也有部分镇依靠多元产业经营成为强势产业主导镇。在珠三角涌现的许多经济规模庞大、产业相对集中的镇都属于此类,苏南强镇也多属此类。

(三)信息过度传播的时代,全民共识越具有价值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整个社会被高度碎片化,人们的行为、喜好已经越来越难以达成统一,形成了一个个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的小群体,产生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全民共识已经越来越难。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说到“我们以为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工具,它会把整个社会像一碗鸡蛋一样,慢慢的越搅越匀,大家会共享信息、价值观、观念和认知。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发现,世界是碎的。互联网正在造就大量的人间隔膜。人和人互不理解、互不认同、甚至互不知道。世界越来越破碎,而那些治愈破碎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这个力量我们称之为共同的认知。”

对于特色小镇而言,拥有“共识”资源的小镇,便拥有了知名度。在各地争夺“董永老家”“白娘子老家”等现象背后,实质是通过抢夺“全民共识”为当地换来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