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如何准确评价一个特色小镇?
发布日期: 2019-12-03 16:43:50

特色小镇起步于2015年初,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新兴的概念。在做研究的时候,特别是针对中观行业研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特色小镇”到底应该归属于哪个行业,用什么模式或者框架来研究才谓合适。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属性,自然带来不同的分析模式。


一番思考以后,研究者们已经发现,根据目前的行业分类,不管将“特色小镇”放到哪个行业板块去研究,都会觉得不妥,原因就是特色小镇是一个系统工程,与其说是从属于哪个行业,不如说是各行各业的有效融合。一个优秀的特色小镇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发到投融资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统筹规划、有效配合、缺一不可。那么如何去评价一个特色小镇项目好坏、成功与否,就是笔者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


摄图网_501319820_wx.jpg


在学术界,其实已经形成一套理论来作为评价特色小镇的依据。从最早的“老三论”到之后60年代的“新三论”,目前已经被CAS理论(复杂适应理论)所替代。至于前两种系统论,已经很难去解释像特色小镇这样一类新城市现象。对于第三代系统论,也就是CAS理论,它的定义也是“复杂”的,至今没有统一的公认定义。其优势在于弥补了主流经济学中过于“确定”的缺陷,带来更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复杂适应理论认为任何经济社会系统都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不仅是数量和参数上,也涉及到颠覆性的创新。


复杂适应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把主体对于环境的主动适宜性、学习能力、应对能力、挑战能力看成是整个系统的动力源。这个理论最主要的核心是主体。在特色小镇这个系统中,主体就是人。特色小镇之所以可以脱颖而出,优于其他城市模式,就是人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从特色小镇1.0版本到特色小镇4.0版本


通过在技术、组织和经济结构等方面质的变化,我国的特色小镇顺应时代,经历了四种变化。


700.jpg


第一代特色小镇,即小镇+“一村一品”。小镇是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基地。这种模式与农耕文明的历史共长。


第二代特色小镇,即“小镇+企业集群+乡镇企业”。改革开放后30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浙江省缺乏国家投资、苏联支持,政策上的约束较少,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乡镇发展模式,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整个浙江省经济从前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的推动力和鉴证者。


第三代特色小镇,即“小镇+服务业”。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保留独特历史文化的小镇还没有被块状经济所覆盖。这些小镇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奇特的地形风貌和建筑风格,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由此形成“小镇+服务业”模式。


第四代特色小镇,即“小镇+新经济体”。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片的大学城、工业城,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城市天然有机联系。特色小镇的出现,弥补了这些不足,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重要手段。

  

二、用CAS标准评价特色小镇的10个标准


摄图网_500918812_wx.jpg


CAS理论听起来相当复杂,“不确定”和“复杂性”本身就是其特点。但是对于CAS理论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评价标准,概括的还是相当清楚。

   

1.标准一:自组织

自组织是一种自下而上依据某种基础或者愿望形成的,组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定塑造出来的,具有自发性。自发性也决定了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活力。

   

2.标准二:共生性

所谓共生性,就是特色小镇能否与原本的产业和环境是共生的。什么是与产业和环境共生,很多地方都喜欢拿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来做例子。笔者也借此来分析下。浙江省素来民营经济发展旺盛,而民营经济发展要进入市场,想要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基金的支持,基金小镇的设立,支持私募基金、创投产业等,正是迎合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谓产业共生;


再者,杭州玉皇山南,背山面水,拥有南宋官方造币的历史背景,以及遗留的八卦田遗址,此处设计为江南园林式的风格与其本身历史文化和周遭环境相互融合,十分协调,此为与环境共生。

   

3.标准三:多样性

拥有多样性的特色小镇活力较强,地方创新更容易成功。小镇特色越多,就越能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多样化的产业模式,进而产生非常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创业生态链形成了。而差的特色小镇是单一性的,产业模式又与城市趋同的,资源是相互冲突,类同的。

   

4.标准四:强连接

任何网络的(能量)价值都是由节点质量、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强度成正比。特色小镇等于是一个好的城镇或产业网络节点,要和外界强联接,多种强联接会使它产生某种“反磁力”。这种效应是好的特色小镇吸引外部资源加盟的必要途径,否则就会因资源流失导致生存都很困难。差的特色小镇,只有“弱磁力效应”,甚至没有“磁力”,这是因为缺乏与主城的强联接,或者是很糟糕的单一功能。


像北京附近的“睡城”(sleeping town),虽然当地政府和农民从土地拍卖上赚了不少钱,但在产业方面与主城没有任何“反磁力”,那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要控制北京的人口规模,不是把人推出去,而是通过培育周边的产业,将一部分人吸引过去,这话的意思也是在说特色小镇的“反磁力”吧。

   

5.标准五: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效的,相互连接的,专业化分工细密的企业集群。每家企业的进入都带来与本企业相配套的其他企业。哈佛大学彼特教授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力》写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常常决定于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而不决定于那些宏观的指标。这些“马赛克”是什么?就是企业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地方集聚起来,他们之间的高度分工与合作产生超高的经济效率和巨大的创新活力。这种集群在地理上是不起眼的,但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最主要的元素。


摄图网_501220357_wx.jpg


江苏宜兴有个小镇叫丁蜀镇,当地不少紫砂壶的工艺大师都在镇里开工作室,其他初级、中级的工艺师也都聚在镇里,共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去年一年,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多元。而且还成为不断产生紫砂壶制作大师的基地。若是一个小镇与别的城市和产业没有关联,缺乏细密的分工与合作,是形不成企业集群的,这样的小镇产业就会渐渐衰败,这与《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分工对经济市场运行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理论也是一样的道理。 

   

6.标准六:开放性

好的小镇的产业是高度开放的,能够主动切入到全球的生产链中去,并且不断地向上游移动。因为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是变动的,如果说某小镇有一类产品进入到这个产业链,并且不断的上升,那么这个特色小镇作为行业单打冠军就会成功。

   

7.标准七:超规模效应

超规模效应是指小镇的建设超越了规模的效应,不以规模效应来论成败。笔者的理解是小镇的规模大小并不是评判它成败的因素,小镇的规模根据其主要的职能来定位,只要合适的就是好的。如果某个城镇内的产业与主城是高度互补的,规模小就没问题;如小镇空间建筑结构是独一无二的,规模小点也没关系;如果小镇的服务功能是为主城市补缺的,规模再小点也有吸引力。

   

8.标准八:微循环

微循环小镇,不是按照广州大学城的模式,什么四联供、供暖、供冷都要集中式、大规模的大循环。而是采用微循环的模式,任何“三废”都就地循环回用,这种节能减排的模式,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种基于特色小镇的微循环整套技术,本身就是“特色”,会造就此类小镇的经济活力。上海枫泾镇就是这种模式,整个都采用微循环的新模式,因而创建成功了新产业集群。 


摄图网_500537373_wx.jpg


9.标准九:自适应

好的小镇有投资者、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能独立面对风险,独立应对市场变化、独立解决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这种“独立性”所激发的自适应能力,更是体现在小镇的人、创业的人甚至是农民都有投资冲动,都有改变生活的冲动,都有为自己投资负责的精神。


工业文明时代企业总部常常汇集在CBD,现在新的一种模式叫“总部公园”(Businis Park),这也是现在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新的创新栖息地。差的小镇就不具备产业发展的自适应性,从而引发资源产业枯竭,如同美国底特律式的衰落。 

   

10.标准十:协同

好的协同效应一方面是指小镇内部的各分工之间的有效协同,比如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好的协同也是小镇与周边其他小镇协同涌现,比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交易额是2000多亿,他们的小商品有三万多个品种,这三万多个品种是广泛的分布在周边六个省、两千多个镇为它生产,有的镇就生产一个很小的零部件。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的活跃,正是因为周边六个省的几千个镇在为他服务,形成了一个制造、销售一体的网络,实现共赢,如此之大的一个经济体是协同涌现出来的,而不是规划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