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中央如何定调2020发展和增长?动力延续,基建扩张、地产回温...
发布日期: 2019-12-23 18:09:41

2020年中国经济怎么走?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2019年临近岁末的“双十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本年度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会后两周来,各类媒体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如何定向2020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在国内市场中影响深广的大基建、都市圈经济、房地产市场、康养产业等在“稳”字当先的大环境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等话题,做了多视角的分析和研判。其中,新京报智库将这次中央对2020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概括为“中央定调2020:大延续、大基建、大城市”,可谓解读简明精要,这与元时代智库先前对会议的分析解读相当一致。

   

首先回归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各项逆周期政策协调共进,多项内容体现基建补短板支持力度,同时强调指出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本文综合主流观点,在深入解读经济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更多的分析了此次经济工作会议给大基建、文旅康养行业和产业带来的投资机遇,也对会议对普罗大众关心的房地产发展定位给出了我们的解读和研判。


 摄图网_500159061_wx.jpg  


一、经济会议总结2019,部署2020经济工作


(一)总结2019年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先肯定了2019年经济工作的成绩,对2019年中国经济做出了判断: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但是强调: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这是对未来2020经济工作进行部署的背景基础。


(二)部署2020年经济工作

一个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19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强调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摄图网_500850253_banner.jpg


一条主线——抓住新发展理念,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会议部署的明年重点工作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被置于首位。


会议指出,紧紧扭住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


会议强调,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明确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继续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正是我国经济破解内部深层次问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两大宏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会议强调,2020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这要求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会议提出,2020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这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会议强调,2020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要求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绝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摄图网_500174693_wx.jpg


会议强调,2020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这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推进,与其他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改善市场预期。


宽财政、稳货币的整体基调不变,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


相比去年的“加力提效”,今年的财政政策提出“大力提质增效”,且增加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与去年“松紧适度”的提法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已经为近几周来稳健偏宽松的政策操作所证明。这为我们对2020年大基建、大交通、新城镇化、房地产投资回升的宏观研判提供了政策基础。


二、中央经济会议助力大基建、力促都市圈


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需要各项逆周期政策协调共进,多项内容体现基建补短板支持力度:


1)会议提出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推进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措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在城镇建设方面,本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上述内容对建筑行业尤其基建领域的建设推进力度以及一直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均将产生积极效应,结合前述资金供给情况,随明年1月份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及融资环境持续改善趋势,2020第一季度基建项目落地率和投资增速值得期待。


摄图网_500077510_wx.jpg


3)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建设获多项推进,主要集中于交通建设领域。

12 月13 日,交通运输部会同广东省、深圳市政府及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成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工作组,并印发《交通运输部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后称“《实施意见》”),目前正在研究起草《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后称“《规划纲要》”)。  


前期公布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推进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提升交通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绿色生态交通。


早在2019年2 月份,交通运输部即开始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将推进对外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建设、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级机场群、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绿色生态交通等任务。


作为交通强国第一批建设试点,深圳试点的目标之一是成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发展范例,试点区域将在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综合交通一体化枢纽、智能交通、科技兴安、交通运输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交通运输制度体系创新、绿色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先行先试。


交通强国示范区的建设将为粤港澳区域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和投资机遇,从各文件的任务和规划内容来看,主要涉及铁路、城市轨道、公路、水运、智慧交通、机场、航运、配套设施等交通建设细分领域的补短板投资。


摄图网_500774605_wx.jpg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时间节点要求,未来5年内,各试点区域内的交通固定投资或将呈有效持续趋势,结合前述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相关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均将为大湾区基建领域带来较大的市场增量空间,投资机会同时来自广东和香港与澳门的跨区域建设以及广东省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建筑行业较多公司均有所布局大湾区所在的华南区域,涉及铁路、公路、城轨、装修装饰、园林及水利工程等细分板块,均有望受益。


根据政策走向,我们认为当下建筑行业的投资逻辑如下:

政策逐步回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基建托底预期日益强劲,基建补短板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建筑行业融资环境变化明显,市场无风险利率明显下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所改观;市场关注的建筑企业业绩增速下滑预期已有所改变,融资环境改善有助于加快项目的推进,进而影响业绩预期。


三、中央经济会议点出:财政资金投向养老基建产业


中央经济会议强调: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保基本民生需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摄图网_501134102_wx.jpg


会议明确提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选项。这也是此次会议着重强调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明年财政支出也会重点保障这些领域。


2018年我国启动了中央调剂金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区间基金的调剂分配能力,但中央调剂金并不是全国统筹的终极方案。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基金的统收统支和统一管理,可以统筹利用当期筹资,提高制度运行效率,减少基金低效沉淀。


会议同时提出,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


由此可以预见:1)2020年,支持普惠养老发展,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做好兜底的养老服务。以解决多数人的养老需求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会议要求,要兜住基本生活底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在普惠养老、兜底养老的基础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多层次多样化的供给能力,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保障,而提供这些服务不是政府主要要做的,而主要是由市场来供给,所以中央要求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可以预期,2020年,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将加大。3)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产业,国家对房地产的政策,必然将影响康养产业的发展。


在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保尽保的同时,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可以在更大范围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民生领域建设,增加关键民生服务的有效供给,特别是提高更高质量层次的非基本服务形态的供给水平,切实改善民生福祉,进一步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四、房地产政策的悄然变化——带出了新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发展新动向?


会议对房地产政策的表述是: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摄图网_500888401_wx.jpg


一是需要关注旧小区改造,一些老城区的旧小区可能要升值了,意味着售之无需着急;


二是需要关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虽然没有变,但房地产政策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


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意味着,2020年房地产政策放松的趋势比较明朗,但不会转而鼓励炒房。2020年房地产这块大众关心之地,中央只定大框架、大原则,因城施策,各地可依据自身情况,政策酌情宽松,以呼应稳定地方经济增长、稳就业之大目标。


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上的这些实时调整,已经在近两周几个处北京外的一线城市调控定向松绑中得到证实。这些政策风向的微调(变化)对来年新城镇化事业的推进和文旅特色小镇投资的再度去冷趋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