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长三角养老金融和康养一体化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发布日期: 2020-01-13 17:42:0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但同时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已经从规划进入密集施工阶段:2019年12月国家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了“一级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2025年取得实质性进展,2030年达到较高水平”的分阶段任务。《纲要》指出,要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标准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运用长三角一体化来更好地协同发展长三角养老金融,进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是当前最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摄图网_500502419_wx.jpg


一、长三角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区域,长三角是全国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在与全国、京津翼、珠三角等其他部分省(市)的比较中,长三角地区各省(市)的老年抚养比仅次于东北,超过京津翼,更远超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老年抚养比更高且上升速度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而长三角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为21.47%,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长三角地区上海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为34.39%,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水平最低为16.37%,接近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即,长三角三省一市的老龄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国民经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老龄化率均排名全国前十,广东则与青海、新疆、西藏等属于全国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低的几个省份;从养老压力的角度切入,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老年抚养比为15.9%,而同时期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分别为18.8%、19.2%、16.6%和19.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摄图网_501137784_wx.jpg


二、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一体化建设进展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我国正在构建“三支柱”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即国家强制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事业单位负责建立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养老金计划(包括商业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该模式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养老金制度模式,养老责任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但是当前,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过于依赖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的作用,规模占比达到85%,而第二第三支柱,即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融的作用发挥不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养老金制度体系中,养老金三支柱规模更为协调且以二、三支柱为主体。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起步较早,并且是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创新的试点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养老金融产业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的养老金融发展状况值得关注。


当前,在长三角的养老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的作用日益凸显。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等充实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二、第三支柱的产品出现,将使得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信托、证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去。这些机构的养老保障业务将极大有利于满足个人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员工差异化的养老保障需求,发挥养老保险公司的专业优势,帮助长三角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


摄图网_501134102_wx.jpg


具体而言,基本养老层面,21家投资管理人中总部或注册地位于上海的多达9家;2014-2018年,长三角地区企业年金的规模和效益均领先全国以及其他地区;职业年金方面,2017年,长三角机关事业单位数量超过京津翼和珠三角,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养老保障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养老保障业务助力长三角企业在一体化建设中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个人税延层面,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位,保险机构众多,民众保险意识强,比较优势明显;养老产业层面,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里面以及老龄化程度等决定了养老产业是其重点布局的区域。


养老金融和康养一体化案例分析

2019年11月2日,中国太平洋保险(下文简称“中国太保”)在长三角地区的首个落地项目——太保家园·杭州国际颐养社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由太保养老投资公司与上市康养集团——法国欧葆庭投资成立的太保欧葆庭合资公司运营,可提供养老公寓1600套左右。这标志着中国太保在加速构建全国连锁性“保险产品+养老服务”生态圈方面又迈出重大步伐,将对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以来,中国太保积极响应《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布局服务整个长三角区域的养老社区项目。除已落地的杭州项目外,在上海、南京等地也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老人选择异地养老提供一体化服务,积极探索长三角养老服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太保样本”。2019年12月13日,第一财经联合中国太平洋保险(下文简称“中国太保”)旗下长江养老联合共同出版的《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发展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在上海发布,这也是业内首份公开发布的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融发展的报告。作为国内领先的“A+H”股上市综合性保险集团,中国太保积极服务保险主业,打造“太保服务”品牌。《报告》通过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国联安基金以及太保养老投资公司的业务介绍,具体展示了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养老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机构助力企业发展的示例:长江养老是集团的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太平洋寿险试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国联安基金是其主打的养老目标基金,太保养老投资聚焦养老产业投资。


摄图网_501139830_wx.jpg


该《报告》是保险业促进养老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总结和发展再思考。保险业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大局中,持续巩固区域合作的共识基础,发掘区域共有资源,实现高质量共享发展。


2019年11月3日,泰康之家·吴园在苏州阳澄湖畔正式开业。泰康之家·吴园是泰康在长三角地区第二家投入运营的社区。吴园占地31万平方米,总规划养老及护理单元约1600户。与上海的泰康·申园有所不同,吴园社区的容积率仅0.6,最高楼层为4层。目前一期正式投入运营,150多套房间被预订,其40%的养老客户来自上海。目前,泰康的养老社区在长三角5个重点城市落子,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其中,杭州大清谷、宁波甬园、合肥徽园将于2020和2021年投入运营。


综上,长三角地区虽是我国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但该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一体化条件已“具备”,养老金融也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金融机构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以及养老金融的进一步升温,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已进入实操阶段,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联动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长三角地区极其旺盛的养老需求配之以全国最为发达、专业、高效的金融服务团队,长三角一体化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养老产业、相关养老金融服务以及养老金融一体化值得聚焦、关注和期待。


三、长三角地区养老金融和康养一体化的展望和建议


在长三角一体化各项进程都已进入加速阶段,上海的金融机构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机遇,深耕养老金融领域,借助上海的区位便利和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牌照优势,在长三角区域内推进区域机构协同发展,推出创新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服务。例如,除养老社区外,居家养老也是重要一环。护理保险是失能才护理,市场需求不高,但照护保险主要针对普通老人的生活照顾,市场需求高。此外,保险企业可通过持续创新,降低养老成本,提高性价比。让更多人可以享受到高品质的养老服务。养老中的最大成本,一半以上是人工成本,通过人工智能设施,可以尝试降低这部分成本。借助保险的年金功能以及“智能养老”,降低各类硬软件的成本。


政府机构需继续发挥搭台合力作用,推动养老金融政策协同;同时做好养老资源统一布局和调整,鼓励各类机构错位发展;推动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侧改革,满足长三角多样化养老需求;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助力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进程;促成更多力量加入,一起推动长三角养老金融一体化进程,为全国其他区域打造养老范本;推出相关政策,例如税收政策等,鼓励金融机构养老投资,服务发展前景可期的康养产业投资,推动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和供给。2019年,保险企业等金融机构布局长三角养老社区进展显著,成果丰硕。在“养老难”日益凸显的当下,保险等金融机构进入养老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且“先行者”已逐渐摸索出的可行的商业模式使得“后来者”更敢于加大投资。以此同时,保险企业经营的养老社区更多的是“康养”概念,比目前政府力推的“医养”更进一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养老支付能力提升,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康养一体’。未来在基础养老领域,政府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供给,服务更多老年群体。为中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