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方资料分析,我们对疫情后宏观经济走势和相关产业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观点,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一、总体判断,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远大于最初预期,也大于03非典,但截止到今天(0225)可以说恐慌已经远去,湖北省外新增病24省显示为0、曙光即将到来
一月下旬疫情全面爆发扩并向全国扩散之时,民众恐慌、市场也出现过度反应,对疫情的总体影响的预期也过于悲观。现在回过头来看,相对于03年非典而言,这次由于政府出手更快、反应更准更重,到今日发稿为止,已出现湖北之外的24省新增病例为“0”可喜局面。我们判断应该3月下旬前后,除湖北省外的疫情有望基本结束。当然按照高层的谨慎说法,不到最后彻底控制疫情,绝不轻言胜利。怎么判断这次疫情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呢?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判断是,一季度2月份是负增长,一季度GDP增长4%左右。我们预估,一季度2月份增长显著下降,全季度同比增长率维持4.5%左右,2020全年GDP增长可能在5-6%范围内,谨慎乐观。理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依旧,消费、内需,疫情后大概率会出现一次恢复性、爆发式增长,部分产业和市场会出现弥补性恢复甚至喷发式上升。
对比非典可以看到,这次新冠疫情的传染性更高,病死率更低。非典全球是8000多例感染,中国确诊的是7000多,死亡是685,死亡率是9.2%。新冠疫情目前是7万多例,死亡是2400多,病死率是2.6%。
疫情爆发初期,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前线指挥混乱。但是到了后面,中央尽锐出战,全民出战,严防死堵。迅速将湖北省外的病情控制,湖北省的疫情也逐步得到遏制,现在已经出现了好的迹象,胜利的曙光已经初步出现。
二、对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总体预计,2020全年GDP增长可能在5-6%范围内
按照往常一般春节过后的一周左右,就开始陆续地复工。发电量的数据是比较明显的,历史上春节一周以后,进入一个复工的高潮,但是目前来说,春节两周过后,发电量还在底部,说明我们的复工明显推迟了。看房地产销售,按照过往,春节过后返乡置业的高峰基本落空。据克尔瑞公布的数据,目前房产销售暴跌了90%左右。从铁路、民航、水路、公路的旅客发送量看,返城和复工已明显地推迟。
新冠疫情相对于非典而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上会超过非典。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中国经济内外的环境更为严峻,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更大。而且大家知道,疫情主要是冲击消费,对投资有一定影响,可以预见,对投资和生产的影响相对没有消费大。相对于2003年,现在2019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高达53.9%,比17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2003年,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速,二季度跌了2个百分点,很快就反弹。现在中国经济的走势是连续十年的下降,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相对比较大。
2003年冲击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这次的情况类似。现在看,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疫情主要冲击的是第三产业,2003年主要是第二产业主导,到2019年第三产业主导,因此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显然会比非典要大,当然可能会更短一点。
所以,我们预计,2020全年GDP增长可能在5-6%范围内,总体上可以谨慎乐观。理由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依旧,消费、内需,都会在疫情后再次出现恢复性、爆发式增长,部分产业和市场会出现弥补性恢复甚至喷发式上升。
三、对行业产业的影响分化
聚集性行业,比如旅游、餐饮、酒店、交运、地产,受的冲击比较大。大致测算,受重灾的行业,占GDP和就业比重高达30%。当然,也有一些行业受益,比如说医药、在线娱乐和在线办公。根据大数据来看,就业的情况也是比较差,今年就业形势会比较严峻。
四、抗疫引发了中国经济新一轮数字化高潮
2020年的抗疫会引发中国新一轮数字化的高潮。比如,根据对美的做调研,空调生产线全是机器人。另外医疗,无论是2B还是2C、智能教育都有很广的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方式提升效能。未来会出现数字化社区,因为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现在通过线上登记、每日健康跟踪,整个数字化治理的框架正在形成。
抗疫引发了中国经济新一轮数字化高潮主要在如下方面:
1)国家数字治理
以数字化提升治理效能,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社会治理已经成为我国治理现代化体系的重要部分,新一代数字技术则是提升国家智能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利器。数字政府,在疫情防治和应急管理视角下总结提炼数字政府。
2)地方数字治理
地方政府治理和数字化的最佳实践,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各地各级政府在反应速度、行动力度、方式方法上各有差异。后续随着疫情防控的发展,给地应对疫情的治理模式以及对数字化的理解和应用模式的差异,必将影响到后续对整个国家数字治理体系的建设。
3)城市数字治理
城市精细化治理。本次疫情也是对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评测,让城市宏观决策和街道、社区微观精细化治理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刚需。城市大脑沉淀的诸多产品将有更多机会。
4)社区数字治理
数字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本轮疫情应对中,通过线上信息登记、每日健康追踪打卡、社区疫情线索及时举报等,支付宝小程序、钉钉物业管理端等开展了初步的尝试,后续数字社区建设有望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加速。
2003年SARS让众多消费者了解和接受了网购。本次疫情,则可能让更多社会成员接受和习惯在线学习、在线办公、在线问诊和远程会诊等。具体体现在:
1.从物资应急供应到数字化物流供应。
2.生活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本地生活服务填补了城市生活服务“真空”。提高“吃饭难”、“购物难”的效率和体验。
3.在线医疗。在线诊断难和O2O送药能够快速满足公众需求,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4.在线办公学习、互联网远程办公技术解决全国在家办公和学习的协同需求。支持2亿人在家办公。即时通讯、文档协作、任务管理、设计管理成为支持远程办公四大类刚需软件。
5.在线教育“在线课堂”功能免费开放给全国大中小学使用,并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存储空间容量不限。
6.在线销售:从车到房。
7.企业在线数字化和居民在线数字化消费的高潮正在到来。
五、疫情冲击下康养产业会激发出新的业态
1.老年线上服务和智慧养老产品需求井喷
由于疫情爆发采取的封闭化管理,老年线上服务和智慧养老产品需求爆发。根据京东大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平台上针对老年群体的家庭护理产品销量增长明显, 1月20-27日期间,心电/血氧仪下单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18倍,而从除夕至初七,56岁以上用户购买血氧仪的下单量同比增长400%左右。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逐步开始集中为老年人购买一些居家使用的护理设备、保健品等,比如:春节期间,京东上制氧机、呼吸机的下单量增长均达100%左右;“调节三高”的食品如鱼油、大豆卵磷脂胶囊等下单量同比增幅也在30%以上。
2.大健康消费火爆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相当一部分企业遭受营收、现金流的重创,甚至有部分企业面临生产停摆的困境。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健康类家电竟然迎来了一波逆市增长。据苏宁易购大数据统计,在苏宁易购APP上消毒、杀菌、健康等关联词搜索量激增。苏宁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疫情期间,苏宁平台多款健康除菌类家电销售增长超2倍以上。其中,消毒柜销量同比增长205%,洗碗机搜索量同比增长283%,空气净化器销量同比增长超过80%,壁挂新风及新风系统同比销售增长3倍。根据奥维云网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除了除菌洗衣机、消毒柜、空气净化器等传统品类出现热销甚至是脱销的罕见情况,洗手机、除菌拖把、除菌洗碗机等新兴品类同样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这在侧面推动了健康行业的发展。
3.后疫情时代的智能康养发展前景
尽管智能化养老产品受到追捧,但仍应看到“智能养老”仍存在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偏低,智慧养老产品的“智慧性”不足,智慧养老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养老产业缺乏统一标准,老年用品销售渠道“转场”仍面临老年人消费习惯转型等问题。
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需创新智慧养老产品的流通和配送方式,老年人线上下单后,由供货厂商直接送货到养老驿站再分发的形式,驿站作为“中转平台”,既承担了帮助老人下单、初步介绍产品功能的任务,也揽下了“最后一公里”的分发配送环节;提高智慧养老产品的多方位娱乐和陪护功能,满足老人强烈的精神情感需求。智慧养老产品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娱乐功能,如在产品中增加线上娱乐功能,在线听戏、老年舞蹈,以及抖音平台链接等内容,满足老年人的室内娱乐需求,由此降低了老年人外出的频率和必要,降低老年人群体的感染风险;切实从老人需求出发进行产品开发研发,提供家务服务功能,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让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也可以安享晚年。
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蔓延的时间和程度,但影响始终是暂时的,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宏观经济发展将快速回暖。此次疫情对经济的重大影响意义更多的体现在对于新的商业模式的刺激效应,如在线服务、智能化产品、大健康消费等将迎来快速的发展。就养老产业而言,疫情的深刻影响将体现在市场对机构养老模式的更加重视,以及对养老机构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水平的刺激效应,另外,疫情对智慧养老模式与产品开发也将会带来明显的促进作用:尽管当前国内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和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国家及社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产品和智慧服务的推陈出新,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我国智慧养老必将发挥后发优势,满足老年人追求个性化养老服务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