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疫情冲击下的货币政策宽松走向——对疫情后产业、金融与地产市场的冲击有多大?
发布日期: 2020-02-28 16:52:27

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冲击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近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和调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抗击疫情再贷款精准发力;2)逆周期调节自疫情发生以来悄然加力;3)去杠杆和稳增长的天平再次发生明显的倾斜,促复工保增长成为主要政策目标。


一、抗击疫情央行再贷款精准发力,3000亿之后5000亿接力,全力支持抗疫情实体企业的流动性需求


27日下午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介绍了人行设立的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的主要用途和去向,并明确表示,后续还有500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将按需推出。


摄图网_500472967_wx.jpg


人民银行设立3000亿元的低成本专项再贷款,主要向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的部分地方银行提供资金,精准支持直接参与抗击疫情的企业。据统计,3000亿元给了9家全国性的银行及10家重点地区的地方银行,让这些银行到将再贷款给名单指定的1008家重点保供的企业。财政贴息以后,这些贷款的实际利率是1.28%,低于国务院规定的不高于1.6%的要求。贷款给抗疫的企业,就是生产防疫物资的,比如口罩、防护服、消毒水等等。


从央行这一波再贷款额度和超低利率支持力度来看,这一波定向宽松性质的应急操作,其幅度和决策速度据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二、央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功能自疫情发生以来已显著加力


2020年初以来,央行及时加强了供给,市场生流动性总量大增,货币信用环境相对宽松。货币净投放量超2019年,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功能自疫情发生以来已显著加强。这对于抗击疫情、稳定经济以及对市场和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0年初至今,央行通过降准、OMO、MLF等渠道累计投放流动性总量超过5.5万亿元,净投放量接近1万亿元,远高于2019年1-2月4000多亿元的净投放量。其中,2020年初至今OMO、MLF分别净回笼2985亿元、净投放5000亿元,去年同期分别为净回笼5515、7735亿元。2月3-4日,为对冲疫情影响,央行开市两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总投放量合计1.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信贷方面,2020年1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在春节提前、去年同期“天量”信贷高基数双重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同比多增1109亿元。


摄图网_400958874_wx.jpg


从价来看,政策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贷款利率中枢同步下。主要包括:


1)央行政策利率自2020年2月分别下调7天、14天逆回购操作利率10bp至2.40%和2.55%,下调1年期MLF利率10bp至3.15%。2019年初,7天、14天逆回购及MLF利率分别维持在2.55%、2.7%、3.3%,现行中期短期利率与2019年初相比较下行幅度显著。


2)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自2月3日开市至今,DR007利率下行超过50bp至2.1%,当前维持低位震荡,1-2月利率中位较2019年同期降幅超过20bp。


3)贷款利率自2020年2月1年期、5年期LPR分别下降10bp、5bp至4.05%、4.75%,2020年初一般贷款利率较2019年下降30bp,下行幅度较大。


通过以上政策操作,央行实际上将去年已经开始的逆周期操作在抗击新冠疫情中进一步放大,且流动性增加幅度和降息力度都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三、疫情冲击下货币政策宽松对金融市场和产业的影响几何?


在当下经济周期下,实体经济依旧低迷,房地产调控,但股市“水牛”,债市大涨,资金空转风险明显上升。


1)实体经济方面,在当下疫情带来全方位冲击下。疫情导致需求和生产骤降,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均有巨大的下行压力。

就消费而言,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规模流动和聚集,消费需求大幅降低,受冲击大于投资和生产。投资方面,人流物流受阻、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内将大幅下滑。节后高频数据显示,2月22日铁路、公路的旅客发送量同比下滑83%、37%,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下行30%、粗钢日均产量同比增速跌至个位数。出口方面,WHO认定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虽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出口仍可能受较大影响。同时,疫情在全球多地扩散,也会对外需造成一定冲击。乐观预计,今年四个季度GDP分别为4%、6%、5.8%和5.6%,全年预计在5%与6%之间摆动。


摄图网_500409980_wx.jpg


2)就行业和产业发展而言,聚集性行业如旅游、餐饮、酒店、交运、地产,受到了最为明显的负面冲击。大致测算,受重灾的行业占GDP和就业比重高达30%,行业损失规模达万亿量级。


3)就企业层面看,现金流压力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对企业而言,需求端消费大幅下滑、订单减少,供给端开工推迟、疫情防控下地区间物流人流受阻、供应链受到挑战。企业正常经营受阻,资金周转和现金流压力大,偿债风险上升,部分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困境,风险还可能沿着供应链和担保链上下及横向传导,引发局部性危机。


摄图网_401680538_wx.jpg


4)就房地产市场而言,面对疫情房地产企业全年业绩可能会相当难看。首先,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疫情直接冲击春节前后返乡置业潮和“金三银四”旺销期,对销售的影响视疫情防控形势而定,短则三个月,长则可能持续到年底。据监测数据,春节期间88个重点城市商品房成交量相比2018年春节假期减少63%,部分三四线城市零成交。预计2020年1-2月、一季度和上半年的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为0.9、2.0和6.7亿平,受疫情影响分别减少38%、34%和10%。第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大幅上升。销售回款大幅下降,但房企还本付息、商票兑付、工资等各类刚性支出规模不减,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财务风险、支付风险等更加趋于严峻。第三,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增加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销售低迷导致房企回款减少,现金流压力加大,拿地已显著放缓。根据中指院,2020年1月300城住宅用地招拍挂成交金额2221亿元、同比下降21%。


5)过去一年多来,非标融资收紧、融资渠道规范、去杠杆、房地产政策收紧等等宏观和监管政策收紧情况下,多重因素影响叠加新冠疫情紧急事件,导致当前市场再次出现优质资产难觅,资产荒问题可能再现于国内市场。其结果是:


资产荒背景下,资金波涛汹涌,大量进入资本市场,导致股市“水牛”、债市大涨,从而出现资本空转。开年后流动性宽松,但在疫情冲击短期经济、金融机构向企业放贷意愿低及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流动性缺乏实体资产投向、涌入资本市场。股市方面,市场主要驱动因素是流动性而非基本面,“水牛”特征明显。2月3日,上证综指从2977点下跌至2747点,节后开市首日跌幅8%,反映疫情冲击。但随后,流动性持续宽松推动股市“V”形反转。一方面,2月3日至2月21日,上证综指从2747点回升至3040点,目前已收复疫情冲击带来的全部跌幅,19天内涨幅达到10.7%,接近2019年2月全部涨幅。另一方面,在缺乏基本面支持的背景下,创业板涨幅高达24%,远高于主板同期涨幅,超过2019年2月创业板全部涨幅,股市呈现典型“水牛”特征。债市方面,市场主要驱动因素是流动性和风险偏好。节后开市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年初高点下行近30BP至2.9%,接近2016年低点水平,10年与1年期国债利差接近90BP,为2017年以来高位水平。流动性总量充裕、疫情带来短期冲击、市场恐慌情绪下风险偏好降低,多重因素下债市走牛。


摄图网_500565152_wx.jpg


四、结论和展望


尽管疫情冲击剧烈并造成诸多领域停摆,但由于核算方法等原因,我国一季度GDP未必会呈现负增长。当前我国多数部门采用收入法进行GDP核算,一季度疫情期间企业大都没有停发职工工资,这使得一季度最终核算的GDP下滑幅度或许没有生产端表现的那么剧烈。


进入2920年,在新冠疫情“紧急公共事件”的冲击下,去杠杆和稳增长的天平再次发生明显的倾斜,促复工保增长成为主要政策目标。


展望未来,为实现今年经济发展和增长目标,宏观层面加强逆周期调节力度势在必行。在财政政策加码、货币政策配合之下,再加上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因城施策等举措,发展目标的如期达成还是值得期待的。在需求回补等因素带动下,第一、第二产业或将相对较快修复。但在我国经济中占比过半的第三产业仍需时日进行后续修复,这必然会对整体经济形成拖累,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在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叠加新冠疫情紧急事件下宽松货币财政政策的综合作用下,2020年宏观经济的恢复和整体繁荣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