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疫情后新老基建投资将如何发力提振经济?
发布日期: 2020-03-03 17:54:33

在疫情对经济的重压之下,近期国务院提出了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希望将经济受损的幅度降到最低。但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今年上半年的整体经济情况相当不容乐观;各界开始等待疫情过后的提振经济计划。


摄图网_500626346_wx.jpg


在这类由政府主导的提振经济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过去几次“基建潮”都为拉动经济发展、托底经济增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国的城镇化率刚刚突破60%,在基建上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继续开动基建依然是托底经济增长的合理举措。然而,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短板,疫情之后,国家将以补短板稳增长,已成为市场的普遍共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基建将是补短板的基建,不是一哄而上的盲目基建,必须考虑投资的有效性、找准短板。


一、基建短板应重点关注领域


目前的问题是:基建的短板在哪里?往哪些领域增加投资才是有效的、必要的投资?政府的扶持政策将重点指向何处?我们认为,有以下领域值得关注:


(1)公共医疗卫生

公共医疗服务不足,在平时表现为看病难和医患矛盾,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表现为医疗挤兑。看病难的根本原因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看看我们所在的城市,哪家三甲医院不是人满为患?优质医疗资源不足,每个医生要面对太多的病人,医患均面临较大压力,医患关系成了公共医疗服务不足的牺牲品。医院里拥挤的人流,平时就有较高的交叉感染风险,遑论疫情时的医疗挤兑。据武汉前线医生的论文反映,41%的病例产生于医院的交叉感染。


摄图网_501386935_wx.jpg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越来越大,但新设三甲医院的数量却很少。一般城市的标配是:人民医院1~3家、中医医院?1家,部队医院?1~2家,原属于企业集团的医院?1~2家?--都是?80年代之前就成立了的单位。这些医院,在前几年尚未禁止公立医院贷款搞基建的时候,普遍融资进行了扩建,但是,除了在城市的新区或高新开发区有新建的三甲医院外,很少有政府投资新设的大型医院。这些年虽然设立了一些社区医院,但是仍然不足,而且,社区医院多是租赁用房,设施的标准性和环保安全性都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各地进行了一些分级诊疗的改革,如社区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于三甲医院、住院必须由下级医院转院等,但三甲医院仍然人满为患,而且,总的来看,医患比例、千人病床数仍然太低。疫情之下,让我们看到,平时的看病难、医患矛盾,危机时期的医疗挤兑,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也会认识到,在公共医疗方面多花一些钱、哪怕医院的规模在平时有点冗余,也是值得的。


(2)城市农贸市场、生鲜市场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照片大家都看过了。在我们所在的城市,谁没有几个这样的市场呢?尽管这些年旧改、城市更新轰轰烈烈,但这种市场,由于经营户的赔偿安置等利益纠葛、不能产生土地用于资金平衡等因素,导致很多地方不愿意去碰这些难题。在我们的城市中还留存着这种市场,隐含较大的卫生和安全风险。


摄图网_500543410_wx.jpg


2003年非典起于广州的农贸市场,这次地点换成了武汉,也是农贸市场。我们补短板的行动太晚了。此次疫情,会促进政府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而疫情的发生,也有利于相关各方配合政府的行动。还有城市中存在的花鸟鱼虫猫狗宠物市场、旧货市场,这次疫情之后,恐怕都得重新审视一下,如何合理、卫生、安全地存在。


(3)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自PPP之初,就被认为是一个投资重点,但实际案例并不多,且为局部实现的。?尽管大数据、智慧政务已经用于此次疫情了,但是,与理想的智慧城市的愿景差距还很大。本次武汉应对疫情的失当,不能简单归于有关部门的无能,也要看到疫情的复杂性、突发性和城市管理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还要看到,当数千万市民从手机即时获得信息,并在情绪影响下发生群体性行为的时候,我们的城市管理还是逐级汇报、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决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落差。


摄图网_401629231_wx.jpg


如果武汉的每一个市民的情况都被掌握,每一个人都可以被精确追踪,每一个流出人口都可以被定位,那么我们这次处理起来会更有秩序。人海战术越少,交叉感染的可能就越小。一般来说,一个好的系统的开发,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开发能力;二是需求--能够提出准确的需求。而此次疫情就是极限状态下的需求场景,将为智慧城市的开发提供丰富的思考。


(4)5G

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处理,5G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疫情期间,中国电信5G在线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最高4000万网民同时在线监工而直播不卡,充分体现了带宽的力量。疫情影响之下,多个行业加速了向网络的迁移步伐,在线教育、在线娱乐等等,都需要巨大的带宽,以及数据的云交换。尤其是远程医疗,对带宽、网速、清晰度有极高的要求,4G肯定不如5G。以上种种,都使得5G势在必行。


摄图网_401469092_wx.jpg


5G当然不仅是运营商、设备商和服务商的事。5G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有眼光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争取在当地把?5G产业链做起来,未来3年,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领域。

   

(5)交通旅游基础设施

1. 地铁

过去我们对于地铁建设还是保守了。从实际感受看,北京上海已经有20+条地铁线,但乘坐体验很不好,上下班高峰期,往往要等好多趟才能挤上去,车厢里摩肩接踵。过去我们认为,省会城市有?3~5条地铁就过剩了,实际上,目前已建成3~5条地铁的省会城市,地铁很拥挤。为了避免拥挤人流造成的安全隐患,许多城市地铁内也基本没有开发商业利用。


摄图网_500211066_wx.jpg


从实际需求来看,我们认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应该有30+条地铁(含规交),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等中心城市需要20+条地铁,除拉萨、西宁、银川、呼和浩特等人口较少的省会城市之外,其他省会城市需要10+地铁线。以此标准衡量,我们在地铁轨交方面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当然也不会一哄而上,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债务平滑等因素逐步进行。


2. 机场

虽然我们的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人口是美国的5倍,但我国的机场数量却较美国少很多。有一种统计是美国有2万个机场,中国只有200个虽然美国那个数据是把私人机场都算在内了,但也能看出差距之大。


摄图网_500805805_wx.jpg


本次疫情,“散装江苏”驰援湖北,13个地市医疗队从各自城市机场起飞直奔湖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飞机具有快捷、直达、点对点、不受道路条件影响等优势,在紧急情况下优势尤为突出。另考虑空域放开后私人飞机市场的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机场建设作为补短板投资的领域。


3. 旅游

在旅游业一夜归零的当下,说旅游基建补短板,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不过,此次疫情,全国人民几乎要禁足一个月,其实已经集聚了大量补偿性旅游需求。目前,旅游消费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为促进行业恢复,不排除各地政府会向居民发放限时消费券、住房券、旅游券,以及景点免门票等政策,预计在下半年、最迟于明年二季度会迎来一个旅游高峰,这在非典之后已经得到验证(非典后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地方政府可提前做好准备,查遗补缺,以免新的旅游高峰来临时应接不暇,出现问题,错失机会。


摄图网_501101379_wx.jpg

   

二、疫情后基建将如何发力补短板


(1)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等投资力度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对于2020年在投资领域进一步的发力方向,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对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将加快计划执行进度,推动尽快在2020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摄图网_500874556_wx.jpg


一是推动城镇落户,关键是使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使他们在城镇能够更加便捷落户,同时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覆盖范围,切实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保证全面完成1亿人落户目标。


二是扎实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今年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各地区城市群发展,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三是进一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着力改善城市治理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聚焦产业升级、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推进落实补短板、稳投资各项重点任务。


(2)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是百年大计,具有长远投资效益

虽然国家现在也有传染病防治的相关机构,但从社会系统治理的角度来看,中国各个城市目前都还缺少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ICU重症隔离资源管理体系。这三个概念你可以说每个常规医院里都可以有,但是常规医院毕竟是常规医院,它往往不具备控制传染的基础设施。为什么2003年的非典、现在的新冠肺炎,大量感染人员常规医院无法收治,就是因为他们的基础设施,比如空调、排污等,没有办法控制传染,也就没办法收治传染病人了。因此重视预防型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立是关乎民生,是基建工程的百年大计,具有长远的投资效益。


摄图网_500462979_wx.jpg


(3)加大云平台、大数据、智能化的投资发力

本次疫情的突发性和城市管理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使得疫情爆发前期出现了很多问题。当大多数普通百姓已经可以从互联网得到各种资讯和数据,而政府工作还需要逐级汇报、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决策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巨大落差。2月10日,上海市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这说明上海已经意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走在了前列。如果大数据,交互系统以及智慧政务能在本次疫情中能发挥出更大作用,也许在交通调节,医疗设施调配,人员跟踪等工作效率和效果上会起到更好的作用。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数据交换、处理,这又能倒推5G、以及更多智能化云平台建设进程的加快。


摄图网_500574440_wx.jpg


基建将成为今年拉动内需的着力点,而补短板的基建项目更是值得市场期待。我们期待,此次疫情后,智慧城市的开发和建设将出现真正的高潮,并具有应对突发情况的真正作用。在本轮基建热潮中,政信金融将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国企+投资方将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疫情后新老基建投资将加速回升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各省份最近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不仅如此,推出新一轮大规模基建的呼声也在不断增长。


摄图网_501556845_wx.jpg


7省推出25万亿重点项目。2月23日,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2月20日,河南省发布980个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涵盖了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2月25日,福建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年度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确定2020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预备项目310个,投资0.87万亿元。 而在春节前,四川、重庆、陕西和河北等省份已经发布了本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


从公开信息看,1月专项债发行规模超预期,将大幅拉动今年1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速。1月2日,河南省、四川省合计约875.71亿元的专项债发行拉开了新一年地方政府债发行的帷幕。除了河南与四川外,目前还有多个地区公布了2020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发行计划。预计2020年是在3万亿左右,较2019年的2.15万亿同比增幅接近50%。最新数据显示1月专项债发行规模或达5000亿!(超出之前机构普遍预期),将达到新增额度(1万亿)的一半,同时也是去年1月的近4倍。今年1季度发行的专项债中,基建类占比可能高达60-70%。如果今年1季度发行专项债总额是8000-10000亿,那么基建类实际规模在6000亿左右,是去年的3倍多,这可能将大幅拉动今年1季度的基建投资增速。除了发行时间提前,根据已发布的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1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高于2019年同期,且期限也有所拉长。不同于去年,多位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专项债中投向基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有望过半,从而带动基建增速回暖。


国务院明确了2020年首批专项债重点投资领域: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等能源项目,农林水利,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保项目,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冷链物流设施,水电气热等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随着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预计基建投资增速将稳步回升,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7%至8%。此外,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可发权益金融工具筹集资金本等措施也将提振明年基建,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提升至10%左右(2019年1-10月基建投资增速仅为3.3%)。随着逆周期调控政策加码,专项债及多渠道融资有望提振基建投资触底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