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尤其大型基建承包商通常是经济下行环境中的逆周期之选。在经济复苏时,基建投资是最可行、最稳健的刺激经济措施,因其一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二可以将就业和投资效应传导到多个行业。疫情之后,基建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投资增速将比2019年有明显提高。
2020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本就比较大,再叠加疫情影响,更加需要知难而上。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储备是比较丰富的。在疫情结束后,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方向的大规模基建项目,将会按照原定计划落实,涉及的行业和产业预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生领域的公共卫生亟待补短板
在此次疫情中,我国的公共医疗设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武汉2020年规划的每千人口平均医疗床位数仅为7.8张,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为1.3张。疫情期间武汉市仅数百个ICU床位根本无法应对突发的数量猛增的重症病患。此次疫情反映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事实上,我国除去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都存在医疗资源配置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供给和需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缺口,下一步势必加大力度进行这方面的基建投资。
2月8日,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重症病人。为解决众多患者一床难求之危,武汉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仅耗时十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带给前期难以入院治病的病人希望,也让全世界再度看到中国基建的力量。
以往,政府基建投资比重较大,公共设施投资和公共消费占比较低。公共卫生投资明显不足。对比发达国家医疗体系,即使是美国、日本的小医院,其设施配备也和大医院一样。公共设施消费即是对各个城市医疗防疫系统的补全以及高质量设备的投资,黄奇帆指出,疫情过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
事实上,医疗卫生资源紧张只是民生基建短板的缩影。农村基础教育、养老院和养老设施的建设、城市街道优化改造等,都是民生领域亟待投入的方向。
二、重大工程托底稳增长,交通强国战略将成为大基建落地的主要载体
重大基建工程体量大,拉动企业投资和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托底作用。 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机场等领域,比如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新建江西瑞金民用机场,连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以及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等,这些项目统称为基建“储备项目”。这些储备项目疫情之后都会被充分用起来。前期筹备已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处于进展中。国家相关部门态度是:大基建工程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2月上旬,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接连表示,推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具备条件的行业企业尽快复工复产。交通运输部要求除湖北省和其他疫情防控任务较重地区外,气候条件符合施工要求的地区,加快公路水运工程复工,全面推进规划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各地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等保障。密集复工令之下,多地政府及企业已启动重大项目开工节奏。以湖南为例,全省至少171个续建重点项目正在加快组织复工建设,其中,至少有154个项目准备复工或已明确复工时间表。
(一)西部陆海新通道
西部陆海新通道既是商贸大通道,也是西部油气大通道,大量的非洲石油可以通过这一通道运进国内,同时也聚集了航天、机床、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功能集群。高速公路、高铁建设本就工作量巨大,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将以线带面,极大程度地带动西部发展。
(二)川藏铁路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2020年重点工作中,川藏铁路建设名列其中。2月5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召开会议,要求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加大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推动重点工程项目逐步全面复工建设。川藏公路将成为疫情结束后提振投资的一大基建项目。
(三)铁路支线的扩建
在本次疫情传播中,武汉九省通衢这一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春运期间助推疫情蔓延的关键点。当前,我国的高铁干线十分发达,但是支线十分缺乏。由于缺少高铁支线、连接线,许多乘客到达类似于武汉这样的交通枢纽城市后,仍需换乘普铁、大巴车后才能到家。多次转车、换乘时的穿梭与等待,都大大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2019年9月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就是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完善多层次网络布局。应该尽快建设类似京津,沪宁,沪杭之间的城际动车的城际铁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和高效程度。
(四)传统交通基建、建筑设施、交通工具的“健康升级改造”
此外,本次疫情的爆发也对传统交通基建和建筑设施提出了“健康升级改造”的新要求:以往的建设施工过程中并未考虑这些设施如何起到防范传染病的作用,例如地铁等封闭交通工具如何加强通风等。疫情后,如何通过改造、增加相应的设施设备,让已有的公共交通和建筑能够符合更高的公共卫生标准将成为相关基建工作的重点。
此外,除超大规模交通基建外,一些规模相对较小、耗时短、能更快见到投资效益的重要交通基建也将成为疫情之后提振经济的迫切选项。
三、国家发改委: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成划重点领域
2019年全年,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共157个,总投资13292亿元。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对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具体而言,国家发改委将加大对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加大对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镇老旧小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等建设。同时有关部门将加快计划执行进度,推动尽快在2020年形成实物工作量。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国家发改委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第一,推动城镇落户,使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人群在城镇能够更加便捷落户,同时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覆盖范围,切实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保证全面完成1亿人落户目标。
第二,扎实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今年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各地区城市群发展,指导地方开展都市圈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提高重点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第三,进一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着力改善城市治理水平。
第四,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
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聚焦产业升级、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扎实推进落实补短板、稳投资各项重点任务。
四、新型基建想象空间大
2020年1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意味着新型基建是2020年基建投资的重点。本次疫情中,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追踪人流方向、居家办公、远程会议、在线教育等一系列尝试,实质上启动了一场新兴产业的全民试验。疫情推动了新型基建,让大家看到新型基建广阔而真实的应用空间:新兴产业对应的是新型基建。以往停留在设计层面或是应用于小众人群的新兴业态,在这次疫情倒逼之下,将开始大规模应用于实践之中,可能孕育出对新型基建的巨大需求。
例如建设最后一公里仓储设施+无人配送物流系统,可以在疫情防控中,起到很好的应急作用;无人化防疫系统,例如无人化设备应用于广播喊话、高空巡视、喷洒消毒等用途;对疫区进行物资投递,利用无人机,将紧急物资投放到管控地区,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之间的接触等等都属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我们亟需补短板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方向。因此,以5G网络、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信息处理分析、冷链物流、无人机配套设施为代表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等一系列新型基建、数字型基建,以及传统基建的智能化改造,都将成为下一步投资热点。也是本次疫情直接带动起来的一大新型基建方向。
五、总结
为防疫抗疫按下暂停键的诸多企业当前正面临生死时速,尽快启动一批基建项目,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市场需求与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迫切需要的基建项目既包括新型基建,也涵盖传统工程;既要架桥建路,也补医卫民生。尤其是此次疫情暴露出医疗卫生、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方面基建短板,由此生发的丰富基建方向,将充盈经济增长的空间。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力促基建投资,绝不意味着回归粗放模式。未来的基建投资,需要体现高质量发展,带动有效的产业投资,不仅带来经济增量,也同时契合经济转型升级。并且,超大规模基建项目耗时长,往往跨数个五年规划,耗费资金量大,需要做好论证调研。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到底会如何改变人们的交通、运输方式,大规模基建会带来多大体量的投资回报,都是需要谨慎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