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增速一直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是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其中基建投资对投资增速的贡献最大。
影响基建投资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政策引导、中观层面的项目规划审批落实和资金来源。其中,资金来源作为基建投资血液,是当前影响基建投资最重要的因素。
一、宏观政策引导
基建投资具有明显的逆周期特点,突出表现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政府依靠对基建投资的投放,实现对经济的拉动,为经济增长兜底,因为相比消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对经济的刺激作为更为直接有效。
图1:历次危机中基建、房地产投资与出口
资料来源:WIND,元时代智库
回顾2008年以及2012年发生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的危机都伴随着基建投资从底部的崛起以及房地产投资和外贸出口的双下滑。
历史总会重演,2020年就正在上演着同样的一幕。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使全球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在中美贸易战以及“房住不炒”的调控背景下,外贸出口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承压下行。对于基建投资而言,受制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化解以及政府部门去杠杆的需求,基建投资在2018年探底。但当前,由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较大下行压力,刺激经济稳增长成为当前的重点任务,而前期的防风险、去杠杆工作也给基建投资释放了较大的空间。宏观政策面开始积极鼓励基建投资。
表1:疫情期间的基建刺激政策
资料来源:网络公开资料,元时代智库整理
总结近期中央政治局以及交通部等召开的会议内容,一个月内8次会议多次提出要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新项目的开工复工,而这些项目中基本是基建类项目。在疫情防控重要时期,用基建去担纲经济保增长的任务变得愈发突出。
二、项目规划审批
当前,经济的稳增长依旧需要靠加大投资。而从历史的经验看,基建的投资增速或者说经济稳增长的水平与各省市的投资规划进程以及发改委项目批复数量明显正相关。
2012年,伴随着经济的失速下滑,5月份召开的国常会要求提出加快“十二五”规划中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强调启动和加快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基建项目;同时发改委对于投资开闸放水,加快审批交通、能源、水利、钢铁等重大基建项目。发改委项目审批提速,一天就有高达100多个项目获得批复。
2020年,自春节后各地陆续复工以来,多个省份发布了2020年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根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3月10日,已有25个省区市公布了未来的投资规划,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9.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计划投资总规模7.6万亿元。
三、资金来源
资金是基建投资的血液,总结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途径,可以主要划分为五大类: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其他资金以及利用外资。其中预算内资金(约15%)、自筹资金(约60%)和国内贷款(约15%)占基建资金来源90%左右的比例,本文主要从这三个主要途径分析影响未来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
(一)预算内资金
预算内资金即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及支出,主要由收入和支出组成,而提到财政收入和支出必然会涉及到“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这个概念。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率呈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会提升财政赤字率的水平。
对于财政赤字率水平的限制,欧盟一般将3%作为衡量财政风险的警戒线,我国也基本上参照这一衡量标准,将赤字率长期都控制在3%。但在经济危机阶段,赤字率是不受3%这一水平的限制。1998年金融危机时,欧美赤字率在7%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赤字率在6%左右,一些金砖国家如印度等,更是常年突破5%。
受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我国财政赤字率在短期内也有望突破3%限制。2020年3月27日最新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明确提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率的提升也成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按照历史趋势来看,预算内资金投向基建领域的比例在2015-2017年间逐年上升,分别为10.87%、11.54%和11.86%。如果财政赤字率未来突破3%限制,则基建投资的预算内资金来源也会得到一定的保证且在资金投资规模方面也会相应的提升,但总体来说这部分资金变化较为稳定。
(二)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是基建资金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把该项资金来源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包括专项债、特别国债以及政府卖地收入;另一部分包括城投债、非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PPP。
对于自筹资金而言,其中的城投债、非标以及PPP要更多关注监管政策。预计短期内监管政策方面仍将会保持相对的宽松,并对基建投资带来一定资金补充;对于自筹资金中政府性基金收入资金来源,在“房住不炒的”主背景下,土地出让收入仍将维持负增长,特别国债要关注基建能否成为其主要刺激领域,而当前对基金投资起着主要资金来源补充作用的主要是专项债,且未来专项债的规模会得到进一步扩充,未来要更多关注财政政策的力度。
(三)国内贷款
作为基建投资第三大资金来源的国内贷款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基建投资产生影响。首先,以专项债的角度分析,考虑到专项债项目已允许市场化融资,并且国务院已将基建项目的资本金率下调至20%,这使得如今的专项债能够撬动的基建投资总规模达到十万亿级别。而银行贷款等业务中,项目资本金是否落实到位是项目能否放款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随着专项债制度的落实,基建项目将能更大规模的撬动银行信贷。同时,LPR利率的多次下调,持续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基建或新基建相关行业也将从中受益。
图 2:影响基建资金来源的主要政策划分
资料来源:WIND,元时代智库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国内基建投资党纲经济保增长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各省市纷纷纷纷公布2020年投资计划,50万亿规模基建投正在路上;随着预期财政赤字率的提升、专项债的扩容、非标融资监管的短期缓和以及货币政策的宽松,作为基建投资血液的资金来源也会得到充分补充。展望未来,基建投资将继续发力,投资规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