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工作。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球,对全球供应链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需求端的下滑叠加供给链条的断裂,使得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阴霾。而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未知的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使得诸多行业不得不停工停产,让员工待在家中进行隔离。
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此时此刻更突显其价值。《纲要》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值得把控:
一、凸显大健康的发展理念
《纲要》确立起“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统筹应对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纲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和出发点,从内部到外部,从主体到环境,针对个人生活和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凸显政策层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态度,势必助推康养产业的大发展。
二、长远和当前的有机结合
《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健康中国”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目标有机结合,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要求有序衔接。面对当前我国健康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从战略高度统筹健康卫生各领域政策措施,形成合力,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纲要》紧紧围绕总体健康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健康服务与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促进健康的制度体系等量化指标,力推目标任务具体化,工作过程可操作化、可衡量化以及可考核化。例如,《纲要》提出健康中国“三步走”目标,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并展望2050年,提出“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的长远目标。
四、强调“共享”的理念
《纲要》明确将“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是贯彻落实“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手都要抓”,实现社会、行业和个人的有机统筹,实现政府牵头负责、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获得感。
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实现健康融合式发展
《纲要》主要从“健康干预”、“健康概念”、“健康推进”三个维度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
“健康干预”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防御
人类健康干预的历史走过了“治疗医学”和“预防医学”两次革命。第一次革命使得人类急性病与慢性病、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下降,平均寿命得到延长。第二次革命以慢性病、非传染病为主要防治对象,其策略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取得成果是使人类慢行非传染性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
“健康概念”实现四位一体“大健康”
“健康中国”的内涵,不仅是确保人民身体健康,更是覆盖全体人民健康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大健康”概念。“健康中国”的实质是服务于全体人民、服务于每个人的全面健康、服务于人的生命全周期、服务于健康全过程的“全面健康”。
“健康推进”将健康融入政策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2006年芬兰在欧盟主席会议上提出的,并于2013年在第八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形成的《赫尔辛基宣言》中进行了定义。要求政府各部门、私人部门和民间团体开展协同合作以解决复杂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