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经济关键之年。这一年,不仅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实现首个百年目标之年,也是稳定经济之年、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之年。突发的疫情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严峻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权威定调至关重要。
在日前发布的两会报告中,投资依然是2020年稳增长的关键抓手,报告提出将扩大有效投资,政府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两新一重”建设。拉基建、弃地产依然是当前的主基调。
地产方面,“房住不炒”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基调,一方面强化了房子居住品的定位和功能,另一方面淡化弱化其投资品的炒作功能,有利于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楼市平稳健康发展。基建方面,“两重一新”中涵盖的新基建扩充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意味着基建行业总体发展空间巨大。
一、“房住不炒”仍是楼市主基调
今日公布的政府报告中再提“房住不炒”。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房住不炒”后,再次提出“房住不炒”,并在今年先后出现在权威会议、央行报告和两会报告,足以说明楼市调控的底线仍在。而因城施策的说法,和2019年一致,这意味着,对于楼市调控,地方政府有了一定自主权,全国不再一盘棋、一刀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各地可以随意松绑调控,毕竟“房住不炒”是大原则,“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是基本要求。尤其对于2020年,这一年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GDP出现了40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即便如此,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延续了2018年以来的“房住不炒”的楼市定位,足以说明在宽松背景下,严防炒房的重要性和决心。
表1 历年两会报告对房地产定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基建行业总体市场空间巨大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一是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二是要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重”则是指要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新基建“蓝海”可期,老基建持续发力,基建行业将释放巨大市场空间。
(一)新基建风口正起
据海通证券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将达3万亿元,新基建7大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甚至过百。根据现有公开数据,考虑乐观、中性、保守三种情景,在中性情景下,2020年到2025年,以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固定宽带、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重点领域投资总规模约为17.5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21.6%,由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增加约2.8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22.6%。
从目前已披露投资规模的新基建项目来看:5G基建方面,2020年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目标1803亿元、同比增长338%,5G基站建设目标50万个、同比增加285%。特高压建设方面,根据国家电网相关信息,截至目前在建的9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已经全部复工正在加速建设,全年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将达到1811亿元,同比增长200%左右。
根据工信部赛迪智库《“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新基建7大项到2025年将直接投资总计10.0万亿元、带动投资17.1万亿元,其中5G直接投资2.5万亿元(带动投资5万亿元)、特高压5000亿元(1.2万亿元)、高铁城轨4.5万亿元(5.7万亿元)、充电桩900亿元(2700亿元)、大数据中心1.5万亿元(3.5万亿元)、人工智能2200亿元(4000亿元)、工业互联网6500亿元(1万亿元)。
从上述种种数据来看,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新基建领域市场发展空间极大,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也有望迎来一波发展机遇。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激发基建投资空间
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激发巨大的基建投资空间。虽然切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所需的户籍、土地、社保和财税体制改革,在当前环境下更有紧迫感,但制度建设之外,补齐相关基础设施的“短板”对于要素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一些基础设施的存量虽已达到发达国家标准,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仍有较大投资及升级的空间。如打通城市内外人流、物流及信息交流通道,需要加强城际铁路、市内轨道交通、路网、公用设施网络升级、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等建设。同时,升级城镇的生活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及在提升城市聚集效应的同时防治“大城市病”,均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基建进行助力。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老旧小区改造为例,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撰文指出,我国城镇需综合改造的老旧小区投资总额可高达4万亿元,如改造期为五年,每年可新增投资约8000亿元。
(三)老基建仍为投资发力重点
大力加快新基建,并不意味着忽视“铁公基”等传统基建。政府工作报告同样强调了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投资中的发力重点仍然是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受下游需求压力,短期难以修复,房地产开发投资难以出现明显回升,基建投资仍是发力重点。且传统基建“补短板”对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行需要城市内、城市间加强交流能力,大幅提升人口净流入城市的实际承载能力,以保证新型城镇化的质量、效率、以及民生相关配套设施。
三、政府“5万亿资金”下达保投资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加起来中央层面筹资超过5万亿元,其中新增超过2万亿元。通过政府的作为来激发社会资本跟进,从而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毋庸置疑,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基建投资将加快经济恢复,基建以及新基建的热度也将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