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老年抚养比为19.6%。2019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34065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761.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3.3张。我国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失智和患病老人有待获得专业康复护理服务。2020年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表示:今后3-5年将大幅度增加各类养老服务床位,通过城企联动等方式,使普惠性养老床位增加一百万张以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个部门共同推动出台了一个民生领域补短板的行动方案,将通过“增能力、提质量、优结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快解决养老育幼领域总量不足、质量不优、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就养老金、养老服务、保障老人合法权益等提出以下重点工作目标:
一、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年底前继续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
“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在财政支持养老方面,上海市力推降低养老用地成本。5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导向,支持社会资本设计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商业住宅产品;拓展用地空间,降低养老用地成本。
二、发展养老服务,将发展养老服务和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扩大内需战略
“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养老、托幼服务。扩大有效投资。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支持加装电梯,发展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
老龄化社会下,老龄群体数量持续增长,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人们必须将老龄群体置于全社会考察整体的范畴之内,整体考虑所有年龄群体的所有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将发展养老服务和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扩大内需战略,是报告的一大亮点。一方面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行动,对推动老龄化社会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北京市已计划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建立养老服务顾问制度,探索实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技能培训。2020-2022年,每年培训1万名养老护理员、500名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500名老年社会工作者。以提高和发展养老服务。与此同时,力争早日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改革财政支持方式,农村养老服务补贴可直接补贴提供邻里互助或志愿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5月18日,上海市民政局官方发布《关于申报2020年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的通知》:在2019年16区70个试点基础上,2020再增加80个辅具租赁服务试点,两年上海累计开设150个点;租赁服务点应能提供不少于30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展示体验场地,并为其提供免租金的政策扶持;租赁服务点应设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提供日常社区服务的公共场所,不建议在不对外开放的场所内设置。此外,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倡导终身住宅理念,推动政府保障性住房适合终身居住,支持社会资本设计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商业住宅产品。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支持市场主体利用自有土地、房屋,开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集居住、生活照料、医疗照护等一体的养老社区设施。
为发挥市场主体应对老龄化的积极性,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更是明确提出“机构养老充分发展”,这一战略导向与我国国情高度契合。2002年5月24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会上强调加快养老服务消费的潜力:结合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展,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潜力;全方位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近年来,国外成熟的“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ous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以下简称“CCRC”)已经进入中国养老市场,并在广大中产阶层中广受欢迎,已成为我国养老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类似于CCRC的养老机构在国内发展还面临诸多政策瓶颈与障碍,亟待突破。因此,推动机构养老的充分、长足发展,发挥机构在康养产业中的积极性应成为我国当前养老工作的重点之一。与此同时,为解决养老服务存在的“缺口”,应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参与养老产业,这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养护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拉长产业链,催生扩内需、促就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探索多元投入模式,拓展老年人居室适老化改造覆盖范围。制订完善适老化房屋建设和改造标准。有效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康养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大民间资本在养老产业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鲜活水”和新的思路。
三、养老金“16连涨”,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会议提出“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保基本民生,是2002年4月中旬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重要组成之一。养老金是老龄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保证老龄群体民生的重要保障。此次养老金的继续上调,是自2005年以来的第16连涨,确保了全国近3亿人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之下,这些举措无一不传递出国家保障民生底线,切实维护老龄群体切身利益的负责任态度。
四、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
此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法律草案,将覆盖人一生中面临的衣食住行、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近来不善待老人的极端案例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保障老人合法权益”,表明国家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态度和决心。
借用会议期间来自江苏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话:发展养老事业,其核心在于“顶天立地树人”:“顶天”即通过技术支撑和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养老的“顶层设计”;立地就是通过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做好兜底服务,包括家庭养老服务;树人意味着加快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提高养老事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力争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支撑日益扩大的涉老群体,让我国养老事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