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财新峰会聚焦:直面万亿新基建浪潮,如何乘风破浪?
发布日期: 2020-06-23 17:17:15

“2020财新夏季峰会”于6月22日-23日在北京举行,会上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对时下热点问题发表看法。其中,“新基建”作为我国2020年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发动机,成为会上热议的焦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全球移动通信协会高级顾问,中国移动原董事长兼总裁王建宙受邀发表了新基建有关演讲。三人分别就产业互联网、新基建金融支持与新基建建设三个方面分享了自身的独到见解。


1 (1).jpg


黄奇帆从产业互联网切入,在会议上的演讲中指出,新基建与老基建相比,主要有四点不同:服务对象从人流、物流转为了信息流、资金流;新基建投资回报的周期更短;新基建的投资主体更多地源自市场化资本;新基建为未来新经济形式奠定基础。在目前我国传统基建已经大面积铺开的背景下,通过新基建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从一线城市下沉,在厚实的新基建基础上,我国的产业互联网将得到极大发展。


巴曙松从金融的角度,在会议上提出,应该对新基建进行分门别类,针对性地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其次,根据新基建的特征,要把握新经济,围绕新基建经济的特征来创新资本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的服务体系,同时强调新基建融资要有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


王建宙着眼新基建建设情况,针对我国当下5G网络建设提出五点建议:第一,支持运营商共建共享5G网络。第二,鼓励垂直行业参与5G网络建设。第三,大力推动5G的应用开发。第四,探索5G经营的新模式。第五,要重视消费级的5G应用。


可见,随着新基建在今年上半年的各大重要政府会议、文件中多次被提及,新基建已经成为了今年上半年广大民众和专家学者关注的一大重要领域。


图片1.png

资料来源:iFinD


新基建领域已经迎来了超过万亿的投资热潮,其中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图片2.png

资料来源:iFinD


(一)5G基站


5G既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新基建中数字基建发展的中枢纽带。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5G发展,省市地方政府密集出台5G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5G基站数量全球排名第一。各大运营商正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同时个人消费市场取得重大突破,5G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也不断加速。


国家层面正统筹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进一步做大做强5G产业链,以重点垂直行业为切入点做大做强5G应用生态,全方位加强5G领域国际对话和交流。


2 (1).jpg


(二)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承载“新基建”运行的基础保障,数据中心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数据中心是加速智慧社会高效治理的关键支撑。


数据中心发展环境日趋完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产业发展日趋国际化,技术发展日益模块化。


融合性技术创新将驱动数据中心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多样性场景应用将牵引数据中心服务化、定制化发展,内源性数据治理需求将推动数据中心建设效能提升。


3 (1).jpg


(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基建是智能经济时代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智能化公共服务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及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


人工智能基建中的算力、算法开放平台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合肥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先的地区。人工智能基建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搭建具有公益属性的人工智能平台。随着各行业领域AI赋能趋势日益显著,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是推动行业领域AI赋能的关键要素。


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在于多方的“协同”。主体方面,市场力量和政府角色协同促进发展;数据资源方面,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协同发展;计算能力方面,通用算力和专用算力协同发展;用户服务方面,开源开放与基础教育协同推进。


4 (1).jpg


(四)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的采集、汇聚、分析和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的开放式工业云平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工信部多措并举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各地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发展高地。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现整体态势良好,新技术加速融合、新生态加速形成、新模式加速推广,各行业应用持续深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夯实网络基础,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深化平台应用,繁荣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发展环境,筑牢持续发展保障。


5 (1).jpg


(五)特高压


在我国,特高压是指±800千伏以上的直流电和1000千伏以上的交流电。


我国在特高压技术上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且完全具备大规模建设特高压电网的条件。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建成“十交十四直”共24项特高压工程,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的电网。


加大力度研发核心技术,推进电子设备、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加强大数据云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特高压技术的融合,从而推进我国特高压行业的发展,继续提升特高压的电容量、传输距离和传输稳定性。


6 (1).jpg


(六)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作为传统基建的升级,将信息化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城市一体化交通网,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近年来,我国铁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铁路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铁路运营长度等指标显著提高。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万公里,比2018年增长6.9%;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显示,2019年城市轨道交通路线长度为6730公里,比2018年增长16.8%。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 融合现代信息化技术,增加客运能力,建立城市一体化交通网, 增加铁路轨道交通覆盖面,深化交通国际合作,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多层次合作渠道。


7.jpg


(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充电桩能够提供强大的电力管理能力以及高稳定性的运行能力,降低运营商建设和运营成本,满足用户使用便利性。


随着政策和需求共同发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0年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才有124.5万个,其中全国公共充电桩53.1万个,私人充电桩71.4万个。截至2020年2月,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6万个的包括江苏、广东和北京市,其中江苏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充电桩的建设规模也将随之扩大。未来,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支付场景将更加丰富化和便捷化、充电装的安全性也将进一步提升。


8.jpg

 

中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带有浓重的“科技味儿”,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特色,突破了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模式,不仅迎合了目前经济发展趋势,而且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加快推动新基建的发展,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党中央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基建”的重要意义,把握“新基建”涉足的重点领域,关注推进“新基建”中的关键问题,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