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潜力有待释放——《2020·径山报告》解读
发布日期: 2020-09-01 17:31:09

8月30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牵头负责的《2020·径山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主题为“‘十四五’时期经济金融发展与政策研究”。《报告》从多个角度对“十四五”时期的重大经济金融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摄图网_500746415_wx_都市血脉(企业商用).jpg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变化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全球化重构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构建高水平开放、制度型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面临三大变化:

1.人口红利和低劳动成本优势趋于消失;

2.二是后发优势不再;

3.三是相对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面对国内外更加复杂严峻形势,在传统优势趋于消失的同时,“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必须挖掘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潜力。


肖钢指出,发展超大规模金融市场可以降低金融脱钩的可能性。众所周知,超大规模金融市场使国内外的资金能更便利地相互流动和交融,这就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内涵


《报告》系统阐述了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的内涵,包括:

1.新一代青壮年人口优势;

2.超大规模消费市场优势;

3.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应用规模优势;

4.超大规模金融市场优势;

5.超大规模市场地区收敛优势。


可以看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个市场涵盖了劳动力、消费、产业、创新、金融、物流、房地产等各类市场:既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也包括要素市场;既涉及实体经济,也涉及虚拟经济。《报告》认为,超大规模市场并不仅仅以某些市场达到世界最大规模来衡量,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全国统一的市场,以及对全球市场能够产生重大影响,对内循环与双循环能够形成有力支撑的大市场。


《报告》同时强调,超大规模市场并非一个封闭的国内市场,而是一个开放、包容、联通国际的市场,是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促进了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将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摄图网_500512979_banner_金融市场(企业商用).jpg


三、将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的七大对策


虽然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新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但要转化成现实优势,充分发挥其效能,目前还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要真正实现潜在优势到现实效能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此,《报告》从七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技能人才占比,加快培育适合中国国情得养老体系;

2.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3.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4.提升金融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5.推进房地产金融改革,促进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

6.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

7.保持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为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报告》建议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推动形成互利共赢局面。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开放的体制机制,完善开放、统一、普惠的跨境投融资体系,构建开放多元、功能健全、富有弹性、竞争力强的外汇市场体系,建立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


此外,《报告》建议保持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创新和规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双支柱”政策框架;防范输入型风险,统筹协调好人民币国际化,高度重视国内外资本市场联动风险;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与协调,坚决反对并妥善应对美国的长臂管辖与金融制裁,做好极端情况下的工作预案。


总之,面向全球的高水平金融市场开放是统筹推改革和防风险的关键。要推动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高水平开放,促进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同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调控政策体系;最后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构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