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产业先行,引领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 2020-12-17 17:05:11

一、 第一轮新型城镇化顺利收官


2020年,“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迎来收官之年。以第一轮新型城镇化的成效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纵观聚集全球27.2%人口的世界五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2018公布的数据,中国的GDP排名第二,但相比其他四大经济体,城市化率依然较低,人均GDP的排名也相对滞后,中国还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有研究表示,如果把农民工转换成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都能提升27%的消费。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拉动有效投资的倍增器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加速器。在“双循环”背景下,城镇化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摄图网_501204570_wx_城市天空(企业商用).jpg


从目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来看,产业区域布局不均衡虽然依旧存在,制造业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正逐步向中西部扩散,这无疑将进一步支撑西部城镇化水平提升。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扩散,制造环节有向中西部转移,尽管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知识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重点城市扩散趋势加强,制造业开始向中小城市转移。


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中心功等级进一步提升,推动城镇等级体系扁平化发展。我国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次级创新中心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会受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持续提升,但影响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城镇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优化。中西部省份开始加快创新赶超,科技创新赋予了城镇突破加速城镇等级的跃升,推动城镇等级体系扁平化发展。


摄图网_500298534_wx_延安路高架(企业商用).jpg


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关联


城镇化过程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人口、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这就推动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拉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合理化过渡。


1.从微观角度看,就业需求促进新型城镇化率

当产业结构越合理,地区资源配置也就越优化,生产要素利用率不断得到提高,企业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使得城市规模向郊区扩张,提高了新型城镇化率。同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了新型城镇化率。


2.从中观角度看,分工深化提高新型城镇化率

当产业结构越合理,地区垄断有效减少从而竞争增加,从而区域分工深化,分工深化将带来产业的集聚,进而基础设施跟进,提高了土地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


3.从宏观角度看,三驾马车促进新型城镇化率

当产业结构越合理,则国家投资风险越低,使得投资增加,进而拉动GDP,从而带动就业,提高了城镇化率。


图: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传导机制

图片1.png


三、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通常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会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而当前中国正处于这种趋势下。现阶段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所以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是否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粗放的发展背景下各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城镇化滞后产业结构、城镇化滞后工业化、经济增长和产业支撑与城镇化发展不匹配、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双粗放、双缺失、双错位、双低效”等诸多问题,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助推器,在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加快产业结构演进、促进产业升级、引导产业布局优化、加强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寻找应对之策。


摄图网_500423450_wx_城市夜景(企业商用).jpg


第一,打破省际界线,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城市群的建设,促进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是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协调发展的“洼地”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带所在,因此中西部各省市应在现有的城市群建设基础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打破省际界限,积极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群。以改善生态环境城镇化和促进当地产值比重及结构效益的提高,进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二,因地制宜地做好“转一接二连三”工作,增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各省市应以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应有序的引导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产业整体系统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第三,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创新驱动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协调发展。从整体上看现阶段产业结构演进出现明显的后劲不足的现象,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已逐渐减弱。因此应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制度创新的研究,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进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协调发展。


摄图网_500412125_wx_山城夜色(企业商用).jpg


四、元亨祥投资新型城镇化项目的成功案例


元亨祥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将“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公司成立半年之际恰逢中共十八大召开、提出重点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之时,集团的战略定位与国家的政策导向的完全契合,坚定了元亨祥集团八年来始终专注于“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的战略定位。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元亨祥集团坚持新型城镇化的投资定位,通过投资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引入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助推当地城镇化进程。元亨祥集团联合太平洋建设共同投资了山西太原阳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通过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导入城镇化发展的“洼地”,辅以强大的资本支持,带动当地村镇经济发展,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典范项目。


图:山西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

 图片2.png


该项目项目整体定位为山西省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旨在打造智慧农业、智慧城镇、智慧乡村为一体的智慧园区以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形成土地制度灵活、建设标准统一、乡村治理有效的管理欧式,为都市区提供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绿色的康养空间、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最终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体系。


该项目规划以都市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构建以高效设施蔬菜业、品牌特色林果业、优质杂粮种植业为基础,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康养休闲体验产业为配套的“3+2”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考虑示范区地形地貌特点,地形平缓区域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规模达到45000 亩,边山缓坡地带种植杂粮,杂粮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0亩,山地区域发展特色林果种植,种植规模达到50000 亩。第二产业发展突出绿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示范区农业向二产延伸,提升产业附加值。第三产业发展突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康养产业、商贸物流、互联网“+”等特色现代服务产业。


摄图网_501396450_wx_桂林龙脊梯田平安寨梯田(企业商用).jpg


项目将以示范区发展为带动,以传统文化为灵魂,将示范区内的村庄全部打造成为乡村气息浓厚,人居功能完善的美丽乡村,使其成为阳曲县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未来元亨祥集团将坚持“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的定位,聚焦“大基建、大康养、大文旅”领域,打造以“康养、文旅、田园”特色小镇为载体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人城融合、景城融合、产城融合”的金山银山,促进产业、商业、事业的繁荣,人口、人气、人才的聚集,生产、生活、生态的提升,支持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