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老龄化速度将超日本?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
发布日期: 2019-04-19 14:30:35

前言: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827万人,总数达到1.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11.9%,比上一年提高0.5个百分点,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老龄化速度或超日本。与此同时,养老政策风向也在不断变化。2018年,国家和地方养老相关政策持续出台,养老改革贯穿全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的附加条件减少或者取消,养老服务市场得以全面开放,万亿养老消费市场有待开启。结合旺盛的需求和利好政策,布局养老产业正当时。


1.老龄化进一步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旺盛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出生人口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为1523万人。另一方面,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加827万人,达到1.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1.9%,比上一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上世纪50年代出生者陆续退休,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60年代出生者将不断成为老年群体。考虑到60年代出生者达到2.1亿人以上,比50年代出生者多6千万人,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迎来激增。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中国“少子老龄化”以超过日本的速度加剧的可能性很大。


微信图片_20190419142613.jpg


老龄人口高峰的快速到来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养老问题。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带来的广阔市场空间。根据民政部统计,2017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5.5万个,较去年增长10.6%;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44.8万张,比去年增长2%(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0.9张)。老龄化程度加重,供需不均衡局面更加严峻,这对于有意布局养老市场的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如何高效布局是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微信图片_20190419142616.jpg


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成既定事实,根据中投顾问研究结果,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3.71亿,占总人口比重25.3%;到2050年将达到4.83亿,占总人口34.1%,届时,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由此可见,我国养老产业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为5.9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7%,到2022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可达11.4万亿元。


微信图片_20190419142618.jpg


2.养老改革持续进行,养老消费迎政策利好


随着老年群体的逐年扩大,国家也在不断出台养老相关政策来大力发展养老事业。2018年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养老“改革”也贯穿整年:

2018.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03 《关于2018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2018.03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推行养老和医疗改革》

2018.04 《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

2018.07  商务部等:支持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

2018.07  国务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

2018.07 《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

2018.08  国务院:取消和减少民间投资进入养老领域的附加条件

2018.09  国务院: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促进健康、养老消费

2018.1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4提养老


政策要点一: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


2018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同时,报告亦强调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结合我国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严重不足的养老服务供给以及不匹配的养老制度,养老改革的紧迫性十分突出,中央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养老改革的推进。


201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17项行政许可事项,是国务院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养老服务业创新的重要举措;7月,商务部等20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支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消费品、医药和康复、养老护理等设备进口;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取消和减少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养老、医疗领域的附加条件;10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的赡养支出,最高可按每年24000的标准定额扣除。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各地方也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2018年是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非常关键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养老服务市场的投入。至此,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的障碍被基本破除,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得到创新,投融资的渠道得以拓宽,养老机构信贷需求在较大程度上进一步被满足,养老服务产业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


政策要点二:扩大养老消费市场,促进养老消费提质增效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服务需求因背靠巨大的老年消费群体而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然而,当前养老消费市场还难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


2018年9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过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同时从9个方面推进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如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对社会力量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扶持、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等。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养老被4次提及,指出要努力满足最终需求,提升产品质量,加快教育、育幼、养老、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改善消费环境。这是首次将“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明确列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明在国内外经济承压之下,养老服务业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


随着养老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养老市场持续开放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政策要点三:递延税加速落地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三支柱”体系,但这三个支柱的发展并不平衡。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一支柱,虽然覆盖面很广,但在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保障水平和持续能力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型养老保险,目前我国针对不同职工提供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其问题是覆盖率太低;最后是第三支柱,也就是个人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由于其起步较晚,投保参与率尚不够高。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保险第三支柱逐渐成为各国养老体系改革的主流选择,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老年生活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加速推进,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获得重大突破。


18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召开会议,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成立工作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4月,财政部等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5月,财政部、人社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正式公布《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开发指引》,且为推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顺利落地,规范保险公司相关业务行为,银保监会又制定发布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实质上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购买养老保险产品个人的税收优惠。考虑到这期间物价上涨因素,这一产品实际能起到个税“减负”作用。即使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这一产品所起到的个税“减负”作用,还意味着迟缓缴税等好处。此外,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还可以舒缓养老财政压力,分担医疗重任,以及弥补养老金缺口。


3.展望:产业布局创新,政策持续深化细化


(1)产业布局方面


对于如何挖掘万亿养老市场,已布局或即将布局养老产业的企业将更多选择强强联合,资金雄厚的企业则将通过并购方式实现对养老产业的快速布局,养老产业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2018年,中国航天科技与中国诚通合作,共同发力医疗健康养老领域;中国人寿携手远洋养老,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新模式;建设银行与上海地产合作实践存房养老。庞大的养老市场不断吸引养老产业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增强行业竞争力,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会持续并强化。


(2)行业创新方面


“存房+养老”是对老年人利用不动产来应对未来养老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可以盘活个人房产资源,提高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使其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前面提到的建设银行与上海地产的合作,即是双方通过金融、住房租赁和养老产业相互循环形成的典型“存房+养老”模式。未来,将有更多创新养老模式被实践,切实帮助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此外,围绕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也将逐渐增多,养老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挖掘。


(3)政策方面


从2018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我国养老改革聚焦去行政化,各种准入障碍不断去除,市场放开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种趋势将持续并更加深入。地方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更多细化政策将出台以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的设立。未来,随着养老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促进健康养老消费措施出台,越来越多的政策或将更聚焦养老消费,智慧养老方面也将有更多细化政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