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外都出现了转暖的迹象,我国经济已经发出相对比较乐观的信号,尤其是一季度以来,中国股市大幅向好,楼市逐渐回暖,两个资本市场已经非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不太可能再推出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两大市场。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为防止再度出现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保持强烈定力采取不加码的具体行动。
上周五(4月19日)举行了中央政治局会议,本次会议的一些新提法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下行压力“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供给在前、需求在后)。宽松型货币政策是否结束的争论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话题,客观来说,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确实有收紧的迹象,无论从政策的表态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上,我们都可以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持。此次会议有关货币政策传达的主要观点如下:
在政策表述上,“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没有再次提及,但延续了此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的提法,不再走“放水”的老路。
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需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也即去杠杆一直都在,不会重走举债刺激需求的旧方法,而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在2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重申: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既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又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重申: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有有力举措。一种办法是搞量化宽松,超发货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搞所谓“大水漫灌”,一时可能有效,但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带来后遗症,所以不可取;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指出,面对新的下行压力,我们不靠扩大赤字、放松银根。中央银行层面也多次表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在2019年最新的1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央行表示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
尽管随着货币和财政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加大,整个实体经济已经走向稳定,但仍然面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满足、经济恢复的势头偏弱、政策时滞逐渐接近尾声的问题。因此,宏观政策仍须放松。在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关键年份,需要政策放松稳住经济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向实际上的放松,国务院和央行都划定了不搞“大水漫灌”的政策底线。
通过“放水”,“大水漫灌”刺激经济增长,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增长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实现,通过对经济的合理布局,通过高质量发展的途径寻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政府将一方面关注融资复苏以后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将严防通胀抬头,对于总需求的影响。而这对于市场的影响是流动性驱动的行情终结,更可能取而代之的演进方式是结构性行情。
419政治局会议对经济态度偏乐观,有所淡化“逆周期调节”但仍强调“守住底线、把握好度”,并突出强调“保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和科创板,此外,重提了“房住不炒”。总体看,宽松总基调未变、但边际在变化,发力点将转向制度性改革(尤其是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会议提出“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肯定了目前经济的韧性和前期政策效果,偏重稳增长的表述基调延续,没有明显变化。财政政策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这一表述与此前连贯,但会议重提“结构性去杠杆”,预计近期仍难有降准。即便二季度最后降准,也不会是现在。随着3月经济金融数据全面超预期,短期加大宽松力度的必要性降低,4-5月政策将步入观望期,7月之前,政策仍然处于宽松期。结合近来央行缩量续作MLF等一系列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来看,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总体而言,在一季度开局良好的带动下,决策层认为增长的压力已然降低;而提出拖累增长的除了周期因素,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因素,意味着政策重点已发生转变,宣告宽松政策的结束,预计后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将是适度的,避免“大水灌溉”、“重走老路”。从全年的角度看,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仍需保持;经济目标上,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通过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新进展”巩固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取代“六稳”,重提“结构性去杠杆”。整体而言,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流动性宽裕”等说法,短期进一步宽松难度较大,更多依靠降税减费等供给侧端政策。同时在稳定发展、防风险角度,希望用改革、防风险等长期正确的事,促进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