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国常会放大招,“老”“幼”产业获强力支持!
发布日期: 2019-06-01 11:28:00

总理李克强5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


1.png


消息一出,老龄产业界“一片哗然”——国家终于对社区养老这一最符合国人养老习惯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动手了,而且是在操作层面给出了更多的细节。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几项措施,直指社区养老服务的“痛点”:


会议确定了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养老.jpg


一是加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对老旧小区通过政府回购、租赁等补上养老设施欠账。新建小区按规定建设的养老设施移交政府后,要无偿或低偿用于社区养老服务。对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腾退的用地、用房,适宜的要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服务。


二是放宽准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发展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机构,在房租、用水用电价格上给予政策优惠。依托“互联网+”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


三是按规定以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大范围开展养老服务人员培训,扩大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这方面培养规模,加快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队伍。


四是优化财政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出结构,相关资金更多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整合高龄津贴、护理补贴等,集中补贴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费用。


会议在已出台的促进家政服务业扩容提质政策基础上,确定了以下新措施:


一是鼓励本科和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专业,对符合条件的家政类实训基地等建设优先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开展“家政培训提升行动”,大规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包括灵活就业服务人员,所需资金按规定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加强家政供需对接,拓展贫困地区人员就业渠道。


二是对家政企业进社区,其租赁场地不受用房性质限制;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或当年高校毕业生并缴纳社保的,给予社保补贴。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对信用好的家政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


三是提高家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快建立岗前健康体检、第三方认证等制度,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会议决定加大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政策优惠:


推动社区家庭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大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的税费政策优惠。从今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对承受或提供房产、土地用于上述服务的,免征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不动产登记费等6项收费。

 

元时代智库解读


1.人口结构变化趋势下,“老”,“幼”工作都要抓


2.jpg


上图我国人口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由七八十年代的金字塔型,开始逐步过渡到如今不断拔高的柱型或蘑菇型。在这种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形态下,我国必然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不断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越来越明显。60岁与65岁的人口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至 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65亿人,占比将达到18.51%;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48亿人,占比将达到26.49%。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7%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水平。人口老龄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


二是持续走低的人口生育率。我国经历过三次婴儿潮,第一次时间段大约在1952-1958,第二次婴儿潮为1962-1970,第三次婴儿潮为1982-1990。第一波婴儿潮的人口基本达到退休年龄,第二波婴儿潮的人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段。随着第一波和第二波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2007年开始我国劳动力人口增速下降至1%以下,且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根据联合国预测,2018年劳动力人口增速仅为0.01%,2019年增速将降至负值。


根据人口调查的数据显示,国家为了鼓励生育出台的二胎政策曾产生了一定效果,出生率在2016年有了一定幅度的上升,从12.07‰升至12.95‰。但是,2017年人口出生率并未如预期一样继续上升,而是回落到了12.43‰。这反映出中国居民生育意愿降低,放开二胎并没有起到显著效果。而在2018年人口出生率已经降至10.94‰,为历史最低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3.81‰,是除去“三年困难时期”外的最低点。在二胎政策最有可能起到效果的两年,出生率不增反降,那么未来人口增速则更难提振。


人口增速低、老龄化人口的快速提升,意味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消失,而相应的,医疗、健康、养老等产业将得到明显提升。我们认为这也是国常会中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政等服务业重要举措的重要原因。

    

2.养老服务需要社会资本的加入


资本.jpg


在过去,老龄工作在我国是一个事业,现在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已经区别开来。老龄事业更多对低收入、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兜底性服务,养老服务则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后者需要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 


2018年,各地深入贯彻《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民发〔2017〕25号)等国家文件,已有二十八个省份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并通过降低准入等措施充分发挥其主体参与作用。此外,在2018年12月29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中,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正式取消,今后设立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养老机构在相关部门登记和备案后,可自行开展服务活动。此次国常会对社会资本放宽准入,并在多领域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资本正在成为全国养老服务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


3.养老服务消费促内需、推动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


从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2014年开始第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出现明显分化,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出现明显提升。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拓展的重要关口,中国也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养老服务业不仅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日益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次国务院对于养老产业的指导文件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极强,几乎覆盖了养老产业所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 提高,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我们认为未来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支持将会更多更强。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占届时GDP的三分之一以上。与养老相关的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附录一


自今年以来,在国务院层面上已经有三次重大决策涉及到居家养老,而且这三次重大决策都有着承前启后的连续性:   


3.jpg 

   

附录二


近几年,养老方面的相关政策:

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