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2019康养政策系列最新最全梳理
发布日期: 2019-06-06 10:23:18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追求。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55亿,2040年,老年人口的数字将达到4亿,并将长期保持这一规模,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加之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以及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养老的需求不断上升。紧接着,国家相关政策不断落地实施,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的健康发展战略。基于此,健康养老模式的探索得以不断深入。当下,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以上,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

    

一、康养政策出台背景


从需求端看,康养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等问题日趋严重,以及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带来的对康养方面的旺盛需求之上。


政策.jpg


(一)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根据国际老龄化定义,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200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且在之后的16年里这个比例持续升高,到2017年底时已经上升至11.39%。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按照现在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比例从20%提到30%只需20多年的时间,发展非常迅速。社会老龄化结构的加剧,使得“银发经济”拥有了庞大的市场。


1.jpg

图1:2003-2017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二)疾病发病率升高,健康意识提升


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组织编著的《中国自我保健蓝皮书(2015-2016)》中指出,根据中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由2003年的123.3‰上升到2013年的245.2‰,仅十年时间就增长了一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目前估计这一数据应当已经超过3亿。快节奏且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日益增加的肥胖度大大加剧了慢性病的上升趋势。德勤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和印度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且根据Frost&Sullivan研究报告,到2026年,中国癌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将分别由2016年的0.3%、5.1%和18.0%上升至0.6%、14.1%和27.6%。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健康管理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产业发展具有空间大、增速快的特点。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局限于对疾病防治转向了对自身健康水平与生命质量的关注;除关注身体、生理功能和行为习惯方面的健康之外,更注重情志、心理、思想、精神乃至道德和信仰多方面的健康;环境因素对人的健康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与生命健康和谐共生的有机联系。营养保健和生态养生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新趋势,康养产业已被视为“蓝海”。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谈到养老产业,行业研究者往往只聚焦在老龄化社会以及慢性病等因素对行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而实际上,我国居民不断提升的可支配收入、高储蓄率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康养需求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在逐年上升;如图3所示,横向对比,2016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全球排名第4,而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高达44.96%。不断增长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观念,刺激着人们增加在康养方面的投入,这是对康养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2.jpg 

图2: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jpg

图3:2016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与其他国家对比(%)


二、养老政策最新梳理


4.jpg

表1:近几年中国养老产业重点政策汇总


观察近几年出台的养老政策可以发现,政策正在逐渐转向。过去的政策导向更多的是直接服务老人,而从2015年开始,政策开始转向扶持产业和市场转型,例如促进医养结合、鼓励金融介入、全面放开养老服务业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等。

    

三、重要养老政策趋势解读


解读.jpg


▶ 2015年重要政策解读:


《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民间资本获准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政策意义在于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得到创新,投融资的渠道得以拓宽,养老机构信贷需求在较大程度上进一步被满足,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大力支持。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出台,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直接而明确的强调了“医养结合”模式的重要性,同时也预示下一步将有更多相关细则和具体实施指导意见出台。实际上,包括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多个细分领域内都已经实现医养结合。


▶ 2016年重要政策解读:


《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政策相继出台,文件内养老相关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和各省市对养老工作的高度重视,开始“保基本、建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养老产业的投资环境和产业扶持政策,以适应老年人群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政府相关部委将重点转向养老服务业外,各省市也相继发布政策的落实细则,设计层面包括金融支持、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许可民间资本介入等,这些带有指导和趋势性的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养老服务产业,构成我国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


2016年出台的政策是综合性的,不仅形成一套“组合拳”,其深度和广度也非之前出台的政策可比。因此,2016年是养老政策集中爆发和组合发力的一年。


▶ 2017年重要政策解读: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政策发布,分别指向养老产业“放管服”改革和智慧养老。


放管服要求养老服务要加大“放权”力度,强化“放管结合”,提高“优化服务”层次。总体来说,放管服改革是要把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养老服务运营的过程管理上,将以往“门槛式管理”、“问责式管理”转变为“过程式管理”。


对于智慧养老的规划,则是要搭上大数据和信息化的快车,从而实现高效高质量的养老管理。文件中提到,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此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推进健康管理、居家养老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基本普及,显著提升智慧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制定更是有利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


▶ 2018年重要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带来康养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投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股权合作将是重要的方式。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健康养老等融合发展.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休闲观光园区、国家森林步道、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居、乡村旅游区(点)等精品,搭建发布推介平台,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活动。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生态修复土地3%可开发康养老等产业。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3%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体育、设施农业等产业开发。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鼓励集体用地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开发农村康养产业项目。鼓励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 2019年重要政策解读:


“养老”一词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养老成为工作重点。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频现“养老”一词。通过梳理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发现今年变化是提及要降低企业缴费负担、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以及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归根到底是要降低负担、提高待遇以及大力发展性价比高的社区养老服务。


报告还提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


四、总结


总结.jpg


纵观近几年出台的养老政策会发现,虽然政策在变,但其导向仍有很多共通之处:


(1)为改变我国公立养老机构占据主要市场的现状,以民营资本准入、审批制度简化等政策来降低养老产业门槛;


(2)强化市场属性,发挥市场优势,将养老作为一种服务、一种消费,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为导向来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而政府则转型退到幕后,发挥监管、培育、扶持和引导市场的作用;


(3)养老产业受迫切需求和政策鼓励双向驱动而迎来发展机会,就目前的政策主线来看,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实施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服务成为主流。


政策有效性往往并不取决于决策者的良好意愿,社会对养老政策的敏感性有可能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高,而政策的有效性更是需要时间来验证。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想看到的不仅是大趋势,更是直接的指导和举措,即需要有行业相关的标准化、具体化的条款和规范措施。但总体而言,近几年出台的养老政策已经为产业的发展指出了大致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未来,行业在需求拉动和政策推动之下将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