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盘棋,到底怎么下?
发布日期: 2019-06-25 09:17:44

6月18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理论、方法和实践高端论坛举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阮青指出,国家层面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目前长三角两省一市正根据此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在三地政府同意后,将联合报批。


与会学者受访表示,实施方案可能以“1+2+4+X”的方式,其中X是为多项专业性规划,这兼顾到各方利益;另有上海大都市圈、上海新一轮自贸区规划,以及各地政府的考虑和规划融入,以形成一个系统;三省一市正在认真对标对表,结合各自实际,对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形成各省市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并计划在6月底前后印发实施方案。


一、工作重点部署


部署.jpg


长三角一体化的工作重点将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领域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围绕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等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


二、专项方案实施


方案.jpg


上海将配合国家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方案等2个专项方案。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紧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绿色发展这个主题,建设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总体方案将重点从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制度创新、 改革系统集成、经验共用共享等方面,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当前,在规划编制中发现,长三角一体化生态挑战比较严峻,有70%的污染来自本行政区域内。在各地近些年的发展中,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存在大规模填湖、填河等行为,这带来了水面的消失,从而对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构成较大挑战。


共同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以更大的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深化开放合作,着力推动自贸区高质量发展,通过制度创新推动高水平的开放,用高水平来倒逼改革,全面提升长三角国际合作的竞争新优势。同时,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建设,打造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三、任务落实,合作推进


合作推进.jpg


对标国家战略要求,长三角将三年行动计划及年度工作、重点合作事项持续推进,与《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等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专题合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从国家层面看,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目标是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级的科创中心,从之前产业链中低端的“世界工厂”向科创中心转型,而科创中心的建设方向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而构建科创中心的路径,关键在于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三力合一”。从近些年科技创新的实践来看,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和重要。在拉长产学研机制中,政府需要从财政思维转为金融(资本)思维,转换机制。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另一个目标是对生态环境的共同保护机制。横跨沪苏之间重要的太浦河已建立了上下游共同保护的协同合作机制。


具体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有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目正加快落地。目前省际断头路建设推进顺利,第一批重点推进的17个项目中,盈淀路-锦淀公路已实现通车,15条已开工建设;共同建立长三角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协调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今年底前完成省界收费站撤除工作。 将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机场群等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除了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外,区域内已开放了总价值超过300亿元的大科学仪器设备使用;通过下载App完成了区域内公交体系的通用刷卡支付;统一了区域内部的14条信用标准,联合认定了四十多个失信企业;将区域内的异地住院结算推广到异地门诊结算等。

   

科技创新方面,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体系等。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方面,4月26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现足不出户纵览长三角科技资源信息并预约使用。平台上已整合区域内1195家法人单位的26733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07亿元。


在金融创新合作方面,目前上交所在长三角地区共建成7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和1个资本市场服务工作站。三省一市共同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共助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落地。截至6月11日,科创板共受理企业121家,其中,三省一市共计52家。


综上,科创板首批受理、过会、注册的企业中,长三角企业数量最多。科创板在长三角创业群体中建立起“强连接”。在资本市场的“强连接”背后,长三角创业界的发展新趋势也已明显:有别于传统行业缓慢扩张的轨迹,许多新兴行业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开始便打破区域限制,在长三角各地布局,形成一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业生态地图。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将协调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环大湖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 中科院启动了“美丽中国”项目,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环境保护提供近1亿元的专项,探索如何建立生态保护的“一张网”,特别是建立符合多方利益的生态补偿体系。地方政府将积极与中科院进行合作,提供配套。


四、营商环境评估


评估.jpg


上海是全国营商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显示:根据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结果,上海位居上海营商环境第一。长三角区域各地营商环境齐头并进、你追我赶。长三角营商环境向着最高标准的一体化,对位于该地区的企业而言,是最要紧、最好的一体化。

   

五、未来研究方向


问题.jpg


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研究方向将包括区域一体化的国际比较与样本、区域分工与竞争关系、财税改革与一体化发展,以及一体化有效模式等研究。


具体而言,上海如何发挥龙头作用,是长三角一体化能否高质量推进的关键所在。这涉及到如何推动地区合理分工并有机关联的一体化空间格局,更牵涉到如何处理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轴带的空间关系。


当前,上海的虹吸作用一直在加强,辐射作用在提升。如果用经济指标,如GDP、制造业、资本流动等来看,上海体现出来的是扩散,但如果从就业的角度看,人才是向大城市集聚的。因此,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的实证研究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在建设科创中心目标的路径中,地方政府如何改变思路和理念,从招商引资为主转为如何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待思考。


与粤港澳大湾区不同的一点是,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较为同质化,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长三角区域既需要市场看不见的手进行配置,也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以实现各地错位发展的实现问题。


此外,区域一体化中,不能把一体化制度设计为一个行政区的管理制度。这也意味着,一体化制度体系的内容、机构、程序等完全不同于原有的行政区管理制度。如何构建高效合理的一体化制度体系的内容、机构、程序值得研究。


从科创资源的角度看,科技系统、发改系统、地方政府等都有自己的资源和不同的价值发挥渠道,在考核体制上也不尽相同,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科创中心的共同认知下,如何实现这些科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未来值得探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