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我国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大战略步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处于大湾区中的城市群体迎来了充分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及区域内协同发展的新机遇,大湾区以创新为主导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并籍此推动湾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极。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经济体量、改革开放前沿和市场化体制软环境等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给粤港澳三地金融业改革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而且给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改革发展带来历史新机遇。最重要的是,湾区金融业的创新发展会从整体上给国家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世界第四大湾区以及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开放经济与创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聚在入海口湾区,世界75%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区。目前世界上主要形成了以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为代表的三大湾区经济。其中,世界第一大湾区—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占日本全国GDP的1/3,该地区集中了日本的钢铁、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等主要工业产业;纽约湾区除了是世界金融核心以外,也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而旧金山湾区则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成为举世闻名的科技创新中心。湾区以其优越的天然地理区位优势为城市群发展带来对外贸易、要素流动、金融融通等经济开放的条件。
与这些世界发达国家的湾区经济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优势。首先,湾区经济增速快。大湾区GDP经济增速高于其他三大湾区,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次,湾区面积较大。粤港澳大湾区11城占据5.6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比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再次,湾区人口多,资源充沛。相较其他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优势明显,充沛的人力资源可为大湾区发展以及服务业升级提供保障,同时也会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物流基础设施最发达的湾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要大于其他三大湾区,区域内的港口群、机场群、轨道交通网为人流、物流高效互融互通以及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条件。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与其他湾区经济相比仍存在短板。首先,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轻。与世界三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不同,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占比仅为64.9%。其次,粤港澳大湾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仅有17家,不仅少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60家500强企业更是相差甚远。另外,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比重偏低,与美国、日本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差距较大,湾区4所世界100强大学都集中在香港,内地城市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仍需提高。此外,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面临着新旧产业动能转换、创新产业升级等经济转型问题。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巨大经济体量、改革开放前沿和市场化体制软环境等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仅给粤港澳三地金融业改革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而且给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改革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最后是总体上给国家金融体系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带来历史性的新机遇。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金融业的历史性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逻辑在于以创新的金融业态支撑创新产品,匹配好金融业态和金融服务对象将发生巨大能量。这里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涵盖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中既有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香港,也有金融发展日益迅猛的深圳与广州,总体金融实力强劲。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7年发布的第22期榜单,香港重回全球金融中心前三强,和排名第二的纽约差距只有12分。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过程将完成两个转型,一是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二是从原来的金融中心(香港为代表)、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将造就大量金融机遇。
(一) 基建融资需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首要工作,交通、通信、电气、管道等方面将衍生出巨大的基建类融资需求。根据广东省的规划,“十三五”期间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万亿元,新建成轨道交通大约2100公里、高速公路超过4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拟投资额达到5000亿元。规模庞大的基础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基建融资需求,这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需求及金融服务机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金融业整合的基本保障,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带来的巨大融资需求和配套服务需求则是金融机构的一大机遇。
(二) 各类政府产业基金急剧增加
2018年,广东省发改委已大力推进5000亿元省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参与到粤港澳地区一系列重大基金的设立当中。此外,在国家发改委、泛珠三角区域各方政府及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也牵头发起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基金,调动区域内各多方资源,推动泛珠三角地区跨区域合作项目建设和产业转移。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的推进,政府必然将会进一步投入大量的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未来必然会继续爆发大量政府基金相关业务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 资产管理需求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业务合计资产已经达到约为18.3万亿港元,在亚洲享有领先地位。其中,资产管理业务约12.8万亿港元,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约5.2万亿港元。资产管理业公司数目在5年间增加50%以上,管理的非房地产基金管理业务资产中近70%来自非本地投资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香港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势必会成为全球高端产业和富有人群的聚居地,爆发大量的资产管理和投资需求,成为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四)离岸在岸业务发展
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广东自贸区政策等框架下,多项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项目开放措施将会率先在大湾区内推出,跨境资本的高速流动,推动离岸在岸业务高速发展。
香港是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并处理全球约70%的离岸人民币支付交易,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合理分工、协作与协调发展,将可进一步推进离在岸市场快速融合,发挥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
大湾区内必然会逐步实现金融的互联、互通,使支付与结算便利化,推动QDII2/QDIE先行先试。通过具体项目的落实,将会推动大湾区在地区融合、金融合作、经济一体化、金融基建、跨境人民币等的创新与合作。此外,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广东自贸区政策等框架下,多项贸易自由化政策、资本项目开放措施也会率先在大湾区内推出,跨境资本的高速流动,必然推动离在岸业务高速发展。
(五)科技金融高度融合,促进Fintech迭代
纵观世界三大湾区,IT创新都是引领湾区乃至世界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旧金山湾区,前十体量的企业80%都是科技企业,已经成为美国科技产业的集中地。金融科技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世界前五大Fintech企业有四家是中国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内,深圳具有拥有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香港具有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制度优势,在大湾区内形成“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为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均已经将总部或部分部门落户深圳,金融科技引导的金融业态变革极有可能首先在粤港澳湾区产生。同时,粤港澳金融科技发展在数字货币研究、监管科技、量化投资平台、网络安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领先优势,未来中国的数字货币营运机构也极有可能落户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基于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技术优势,可积极利用深圳金融科技龙头企业、香港金融制度优势、创新人才优势,聚焦金融科技创新。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区块链、数字货币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先行探索,促进Fintech高速发展。
金融科技与创新科技如何结合是大湾区创新成功的关键。不管硅谷也好,其他地方也好,都是金融与当时的高科技产业结合的产物,纽交所金融资源和当时的电器、医疗高科技产业结合形成了纽约湾的形态,旧金山湾是风险投资+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现在的硅谷。因此,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产业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