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长三角一体化:基建先行,新经济兴起
发布日期: 2019-08-02 16:02:30

长三角城市群处于东亚地理中心和西太平洋的东亚航线要冲,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中的共计626个地级市,GDP占全国比例达20%。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迎来加速建设期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国家首次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1992年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再到在2018年11月国家最高领导人明确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已走过36年历程。这期间,“长三角一体化”概念上一变再变,空间上一扩再扩;区域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城市数量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超过6个(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多点开花、均衡发展;这期间,上海市经济总量从1982年的337亿跃升至2018年的32680亿元,成为全国经济的排头兵等。

进入2019年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频出,未来投资建设有望按下“快进键”。1月3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沪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1月9日,上海国资委发布称,近日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式成立,基金首轮封闭规模超过70亿元,预计可撬动500亿以上的资本;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大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首次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并表示,上海今年将积极推动并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无标题.png

二、交通一体化,基建先行

长三角三省一市(沪苏浙皖)的地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亿,分别占全国的1/26和1/6,2017年经济总量19.5万亿元,占到全国的近1/4,在京津冀、粤港澳和长三角三大区域中位居首位。虽然长三角城在人口总量、区域面积以及GDP均远超京津冀和粤港澳两个城市群,但其68%的城镇化率却远低于粤港澳城市群85.2%的城镇化率,未来长三角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8 年 6 月审议通过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提出:到 2020 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其中,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畅达便捷长三角是排在三年行动计划首位的内容。具体包括:1.加快轨道交通网建设,2.全面提升省级公路运输能力,3.持续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4.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5.强化交通运输联合执法,6.完善公交服务一体化。

摄图网_500298534_wx.jpg

根据规划,至 2020 年,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基本建成城际交通网络,相邻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实现 1 小时通达,其余城镇化地区初步形成城际交通网络骨架,大部分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实现 1-2 小时通达。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3.6 万公里(其中新建城际铁路约 8000 公里),覆盖 98%的节点城市和近 60%的县(市);新建和改扩建国家高速公路约 1.3 万公里。到 2030 年,基本建成城镇化地区城际交通网络,核心城市之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之间实现 1 小时通达。

三、科创一体化,新经济加速

长三角区域发展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将聚焦国家战略转型方向的高科技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国家经济转型期,加之上交所科创板的推出,长三角理应成为新经济领域发展的桥头堡。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在新经济领域的关注: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零售和新能源汽车领域。

2.png

长三角地区城市和产业众多,一体化进程需要以多个特色协同创新区域为抓手,即邻近城市和区域 “抱团”发展,才能更加高效地实现区域科创一体化。目前已经涌现出 G60 科创走廊、长三角产业创新城市联盟、嘉昆太创新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等多个具有特色的协同创新区域。除了 G60 之外,行政区边界邻近区域共建创新发展区,多个特色协同创新区域共同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