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旅游的起源及内涵
康养旅游起源于14世纪法国的温泉SPA疗养,20世纪40年代后成为引人注目的产业,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兴起的新型旅游形式。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正式颁布《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随后确定了首批5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志着康养旅游正式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尽管起步较晚,康养旅游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却已经被社会各界和市场普遍认同。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康养旅游是健康旅游和养生旅游的总称,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以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复健等为目的,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康养旅游的目标群体特征
康养旅游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康养需求的特定人群,包括有一定经济实力和闲暇的老年群体、亚健康群体和病患群体,年龄在50-70岁之间的中老年旅游者被认为是市场主体,其中以老年群体为主,中年群体为辅,其中50-60岁的人群被定义为最活跃的群体。
除了旅客年龄结构上的显著特征外,康养旅游还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旅游方向明确,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或特定的医疗、健康资源地是康养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地;
二是在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重复消费比例高。康养旅游消费者会因为旅游地适宜的环境而滞留较长时间,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多次前往,形成“候鸟式”的消费习惯;
三是高度注重健康和心理感受,对养生和医疗条件的要求较高,且消费预算较一般旅游观光者更高。由于追求身体或心理上的健康,康养旅游群体对于目的地的舒适性以及医养配套条件的要求显著高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在饮食、住宿、出行、医疗方面都会有相对宽松的预算。
四川康养旅游的发展基础
康养旅游以良好的物候条件为基础,四川独特的自然环境、温和怡人的气候、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使之具有发展康养旅游的先天优势。
同时四川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全国人口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底,四川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1.13%,比全国高3.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81.9万人,仅次于山东,位于全国第二。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时,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18年底,四川全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人口总量达到14.17%(这是四川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4%),比全国高2.23个百分点,这表明四川省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省内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也为四川省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基础。
四川康养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一)四川省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四川康养旅游资源富集度及类型多样化在全国属一流,且康养资源分布极为广泛,全川21个市(州)均有康养旅游资源分布:以大凉山-龙门山为界,西部为高原山地,集中了森林、草甸、湖泊、温泉等各种自然和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东部的四川盆地、丘陵集中了传承多年的各种中华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精粹。同时四川自然资源品质优良,中药材资源和养生文化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康疗功效较好。四川现有世界级旅游资源5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4个,世界地质公园2处。省内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74家,国家级森林公园37处,湿地公园24个。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市州通过实施旅游投资“双千亿”工程、康养旅游新兴业态专项投资等活动,已在成都市、阿坝州、达州市、德阳市、广安市、攀枝花市、宜宾市、泸州市、眉山市、绵阳市、南充市、遂宁市、自贡市、乐山市等14个市(州)建成(或在建)与康养旅游相关的规划项目近百项,涵盖了生态旅游、乡村与休闲旅游、水利与地质公园旅游等各个方面。省内康养旅游资源项目大多毗邻知名景区和城市,形成景城结合态势,交通便利,生活设施条件齐全,为消费者造就可参与式的康养体验。
(二)四川省康养旅游的空间布局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康养旅游资源的发展,目前已整合了省内的中医药康养资源,规划出一个核心(成都),两大区域(川南和三州地区),三大中心(青城山、峨眉山和攀西旅游区),四大板块(产业文化旅游板块、中医健康养生旅游板块、民族医药生态旅游板块、中药资源科考旅游板块),五条精品线路(“阿坝藏羌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甘孜藏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攀西彝族、摩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探寻”“中医药与佛教、彭祖长寿文化体验”“中医药与道教养生文化体验”)的全域四川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框架。
(三)四川省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状况
目前,四川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主要有特色文化驱动型、优势资源依托型和康疗保健植入型三大模式。其中已经形成有一定规模且具代表性的产品包括:
1.阳光康养旅游。主要以攀西地区为代表,依托该区域充沛的阳光、冬暖夏凉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和独特的生态资源,以促进旅游参与者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为目的,以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辅之以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为保障的创新型、生态型、健康型旅游活动,每年冬季吸引前来长期度假的中老年游客超过10万人。
2.森林康养旅游。四川是较早在全国探索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模式的省份,已经有近20年的森林产业转型之路,因此各地在发展森林康养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以广元、绵阳、巴中、达州为主的秦巴地区森林饮食养生康养旅游区,以雅安、乐山为主的森林茶道养生度假区两大系列代表性产品。
3.乡村康养旅游。四川是“农家乐”的发源地,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农村休闲旅游的地区。美丽乡村本身就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四川各地现已打造了包括花、果、苗、木在内的既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又具有生活、生态功能的各类旅游区,乡村旅游在全省旅游总收入中占比接近30%。
4.文化康养旅游。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养生理念。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圣地,这里传承了1800多年的道教养生文化,都江堰市于2015年确定将旅游与养生结合,计划用15年的时间打造全国首个世界康体养生旅游目的地。
5. 温泉康养旅游。针对省域内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提出建成“中国西部国际知名温泉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大成都、大峨眉、大川南、大九寨、香格里拉、环贡嘎山、大秦巴、攀西阳光温泉等在内的若干温泉康养旅游片区。
四川罗浮山康养特色温泉小镇
(一)背景介绍
罗浮山康养特色温泉小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桑枣镇辖20个村(社区),总人口3.45万人,是安州区的老工业基地,也是绵阳市“十强镇”、文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2016年11月和12月,桑枣镇被住建部命名为“美丽宜居小镇”和 “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6月,桑枣镇(罗浮山温泉康养小镇)入围四川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
(二)总体定位
罗浮山康养特色温泉小镇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以特色温泉为资源基础,整合自然生态、山地资源、佛教文化、民俗风情、田园风光、构建多样化的温泉产业类型,将罗浮山康养特色温泉小镇打造成集休闲运动、温泉度假、健康养生、文化体验的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小镇。
(三)培育目标
罗浮山温泉康养小镇计划建设期限为2017年至2025年,分谋划启动、攻坚推进、深化提升三个阶段组织实施。小镇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约50亿元,2017年启动六个投资总额达到35亿元的重大旅游投资项目,2018年启动投资总额为15亿元的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到2020年将罗浮山温泉康养小镇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新集聚旅游企业10家以上,预期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努力将罗浮山温泉康养小镇打造成为四川温泉典范、建成全国闻名的温泉旅游国家级度假区。
(四)特色亮点
亮点1:资源特色丰富,开发价值突出
罗浮山是四川省最大的温泉区之一,温泉水被誉为“浮山圣水,人间一绝”。该温泉水取自1500—2000米地表深处,富含偏硼酸、镭、碘、锶等2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医疗价值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为全国罕见,是极其少见的复合型医疗保健热矿水,堪与法国“薇姿”温泉媲美。
罗浮山周边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北川5A级景区、生物礁国家地质公园、千佛山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相融相联,可实现联动共赢发展。
千年古刹飞鸣禅院、古羌王城遗址、海绵生物礁地质博物馆、四川省特级文化站、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民间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浮山庙会等丰富而深厚人文历史资源,为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亮点2: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坚实
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地处安州旅游发展核心区,距绵阳市火车站55km,距绵阳市南郊机场60km,紧邻成绵高速、南郊机场和西成高铁,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绵九高速建成以后,将有利于项目与大九寨环线景区联合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有绵州温泉酒店、浮生御度假村等不同档次的星级酒店,可同时接待游客5000余人,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食、住、玩、娱、疗、健”功能完善,具备了发展的坚实产业基础。
亮点3:重大项目落地,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安州区与绵阳市同城化不断加快,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也成为了绵阳发展城市旅游的核心区域和重要抓手。成兰铁路于今年开通后,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也成为绵阳乃至川东北五市3000万客源前往九寨沟和敦煌旅游的重要集聚区,绵阳市和安州区对该地区的发展和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目前,计划投资35亿元的六个重大旅游项目落地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小镇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
(五)建设思路:构建“两产业三引擎三架构”
双产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
三引擎:产业引擎、旅游引擎、智慧化及互联网引擎
三架构: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目的地架构、城镇化架构
1.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结构
聚焦自身优势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结构。
2.以旅游为引擎的泛旅游产业集聚结构
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十二要素为内容,打造泛旅游产业集群结构。
3.旅游目的地架构
特色小镇不完全是旅游,但是必须包含旅游,每个特色小镇都是一个以4A景区为主导的旅游目的地。
4.新型城镇化架构
人口聚集带来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务的发展,进而形成城镇化架构。
5.智慧化与互联网引擎
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游客互动体验为根本,以便捷化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化旅游,可促进产业机构升级。
(六)规划布局
规划布局可概括为“一核两环五带三组团”。其中一核即养生温泉发展核;两环即度假观光外环线和山地运动内环线;三组团即山地休闲组团、民俗体验组团和疗养度假组团;五带即桑河路乡村旅游辐射带、北成青路乡村旅游辐射带、南成青路乡村旅游辐射带、110县道乡村旅游辐射带及秀茶路乡村旅游辐射带。
规划区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
温泉娱乐区——养身:极具医药价值的药泉圣水滋养人的身体;
民俗体验区——养心:在体验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中瞻仰先人的智慧,在追溯传承中达到身心的契合;
康养度假区——养情:舒适宜人的养生环境,以禅文化陶冶人的情操;
山地休闲区——养性:充满灵性的自然山水及深厚人文底蕴滋养人的性情。
(七)项目进展
1.准确定位,科学编制小镇规划
2016年10月启动了《罗浮山温泉康养小镇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用《规划》指导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明确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发展定位,围绕打造特色产业、提升设施水平、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完善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分年度确定目标体系和谋划空间布局。
2.突出特色,做强做大温泉产业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立足温泉特色产业基础,依托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资源独特等优势,加大温泉养老、健康养生、温泉公园、乡村民宿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打造一个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至今,一大批旅游重大项目落地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
3.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大局,更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宜居的生态环境。为此,项目不断加大小镇交通建设,完成了罗浮山环山公路南环线建设和成青路改扩建工程,实现小镇内交通道路黑化、亮化、绿化;通过PSL项目投入1.5亿元,实施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绕城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公共交通环境。
同时,加快罗浮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步伐,加大游客接待中心、小镇智慧旅游综合系统、公共生态停车场、生态绿道系统、水电气视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改善小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内涵,努力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康养特色小镇。
4.创新驱动,探索小镇建设模式
重点创新罗浮山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模式,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内生动力。项目成立安州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和小镇开发建设基金,稳步推进旅游公司化和资本化运作。同时,针对康养特色小镇同质化问题,邀请国际国内专业人士,策划“温泉小镇景区酒店转型发展”方案,推动酒店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互补性发展。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方式,探索多规合一、产业发展合理布局、经济要素有序流动的温泉康养小镇建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