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早跻身世界70岁俱乐部。作为老龄化浪潮不断加剧的国家之一,养老问题成为荷兰人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但很多政府花巨资兴建的传统养老院因老年人普遍不愿入住而陷入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窘境。
基于创新理念和模式的荷兰养老机构在“乐”和“活”上大做文章,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辅助医疗护理,而且还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生活幸福感。自2005年以来,荷兰连年被国际权威评估机构誉为世界上养护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其中有很多养老机构的优秀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荷兰生命公寓
被业内称为银发产业“教父”的荷兰养老专家汉斯·贝克教授根据研究发现,传统的养老院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需要有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来替代传统的养老院模式。20世纪90年代,基于创始人汉斯·贝克教授的幸福养老文化理念的“生命公寓”横空出世。
生命公寓因其超前的理念及独特的养老服务体系,在2012年被国际养老权威测评机构评为世界上最好的养老项目。因其特质,荷兰生命公寓吸引了日本、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竞相效仿。
生命公寓在荷兰共有30多家机构,共同属于荷兰生命公寓基金会旗下,至今共有近万人生活在遍布荷兰的生命公寓中,同时亦有近万人的预约名单在期盼行列中。其中以鹿特丹的生命公寓最具特色,是荷兰女王和其他政界人士经常参观的一家。
高柏公司总裁海斯·伯曼指出,在银色浪潮席卷全球和已有老年住宅与看护间供需错配矛盾日益加剧之际,荷兰生命公寓模式是对这一挑战的有力回应。
核心价值理念
1.“YES 文化”
“YES 文化”是一种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态度,也是生命公寓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老年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保持老年人对自己生活的最佳掌控。汉斯·贝克教授认为,人应该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长度;老年人根据自己意愿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因而需对老年人提出的需求说“YES”。在生命公寓,只要是不会对老年人的健康构成威胁的需求,在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都不会拒绝,更不会人为地限制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
2.“用进废退”理念
“用进废退”理念也是荷兰生命公寓的核心价值理念。荷兰生命科学研究院调查称,最具可持续性的养老模式,是让老年人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和积极的自理生活,直到身体功能衰竭,没有痛苦地过世。因此,在荷兰生命公寓,不支持对老年人的过度护理,而是注重引导和激发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并积极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尽可能地自力更生、自主生活。
3.“泛家庭”文化理念
“泛家庭”文化也是荷兰生命公寓的核心理念之一,提倡泛家庭文化的本质是让老年人有社交和被关怀的感觉。汉斯·贝克教授认为,孤独感和被遗弃感是很多老年人产生抑郁的根源。而在生命公寓,每位老年人都是家庭的一员,每天都在被关心和关注中。同时,公寓里很多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分担“家庭事务”,关心和关注其他人。在这样的“泛家庭”文化氛围下,老年人不会自我封闭,反而会更加积极健康地参与交流,开心愉快地生活。
同时,为了创造大家庭的氛围,荷兰生命公寓把养老机构变成社交中心,对全社会开放:家庭主妇可以去生命公寓的超市购物,白领可以去吃午餐,孩子可以去上网和喂养动物,甚至每周会在生命公寓里举办鱼市、花市、跳蚤市场,这与传统的封闭式的养老院截然不同。
4.“做自己的主人”
在生命公寓里,工作人员都穿着自己的衣服,而看不到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老年人们不会感到自己被特别看护;也不会有护理人员提醒老年人按时吃药或者禁止老年人做某项运动等;在没有得到老年人同意之前,医护人员是不能进入老年人房间的。汉斯·贝克教授认为,让老年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是最重要的第一原则。在生命公寓,老年人能够受到充分的尊重,隐私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荷兰生命公寓这种以广泛参与和快乐养老服务理念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实现了荷兰养老文化的突破,完成了荷兰养老向“幸福天堂”的转化。
组织运营特点
1.选址和设计
荷兰生命公寓从选址到设计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址上以社区为基础,且对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居民可以自由进出公寓,享受公寓内的便利设施,还可以与公寓老年人会面、交谈、散步或者聚会等。这样的选址,既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融入感,又可以增强老年人生活的信心。
在设计上,采用无障碍的设计模式,避免让老年人感觉使用不便。即使失智、失能老年人也可以方便地使用公寓内的一切设施。另外,生命公寓的老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小房间,面积大约12平方米,每个单元还配有大客厅、开放式厨房和公共卫生间。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单元居住人数超过一定范围会使老人感到烦躁,而低于一定的范围又会让老人感到孤独,因而每个单元住6-8位老人最为合适。
2.入驻对象及服务
荷兰生命公寓按照入住老年人生理特点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完全不能自理区域、半自理区域、自理生活区域。三大区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整个生命公寓遵循“泛家庭”的文化理念,倡导和谐宜居、快乐养老。
生命公寓极其注重专业人员的配置,如老年医生、康复及激活训练师、营养师、失智症引导师等;还创建了“主妇”职位作为老人的一家之主,不仅需要安排老人的吃穿住行,而且还需要配合专业人员来安排老人的各种活动和训练。由于老人是尽可能自理的,因此与传统模式相比,生命公寓的人员配置更少,维护成本更低,同时老人和从业人员的幸福感和归属感都更高。
3.运营模式
荷兰生命公寓采用企业主导模式运营,企业拥有养老项目的经营权和主导权,政府除必要的支持外,只提供建议和指导,不参与管理。
荷兰Hogewey老年村
荷兰阿姆斯特丹有个叫Hogewey的“村庄”。其实它并不是真正的村庄,而是一个专门收治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养老院。20年前,Hogewey村创建者 Yvonnevan Amerongen的父亲因患心脏病去世。虽然父亲的突然离世让Yvonnevan感到悲痛,但是她也感到庆幸,因为父亲终于不用去养老院了。
在养老服务业比较发达的荷兰,让无法照料自己的老人去养老院生活是常见选择。但是,作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Yvonnevan并不希望自己的父亲住进养老院。她时刻在思考,如何让养老院这一特殊环境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充满情感,于是花了20年时间来研究并实施如何建立一所让老年人开心、让老年人家属放心的养老院。
Hogewey村自落成那天起,就注定会颠覆人们对于传统养老院的概念。这个从外观看和普通村子并无区别的养老院,里面却到处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具有浓厚场景意味的设计。设计师在理解Yvonnevan的理念,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包括对患病的老人及其家属调研)的基础之上,打造了一个“噱头十足”的养老机构概念店。
这里的环境设计十分新颖,目的是尽量还原老年人曾经的生活情境。这里采用开放性的布局,没有围墙和守卫,内部也不设立病房。老年人根据病情、性别和性情的不同,按照6-7人一组的形式被安排住在单元套房里,每个套房配置2名护理人员。这与传统理念的“养老院是单人间和双人间”的布置不完全相同。套房里的家居陈设,如沙发、柜子、桌布、窗帘等都是根据老年人记忆中的样子布置的。为使他们能有正常的户外活动,Hogewey养老院还设计了小型广场、剧院、汽车站、宠物店、邮局、小超市和跳蚤市场等设施。老年人居住的23栋房子不仅色彩鲜明,而且风格各异,从上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的风格都有。所有公共空间里的布置都有助于老年人回忆起往日时光,这使得此处的老年人不会像其他养老院的老年人一样远离现实生活。Yvonnevan认为,尽管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有健忘、失忆、交流困难等症状,但他们仍然喜欢热闹的群居环境,熟悉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对不同程度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进行生活能力的训练、干预和引导。
除了硬件环境,这里的软件设计也独具特色。在此工作的250名全职和兼职员工,会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村庄”里,如收银员、售货员、邮递员、花工和维修工等。他们身穿工作服或日常生活便服,而不是统一的白色或蓝色的制服,以营造更加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了让有走动能力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感受到正常生活,他们可以自由地在村里散步活动,甚至可以在村里的商店购物。付钱对患病的老年人来说是很困难的行为,所以Hogewey村商店里的物品都免费。从安全功能设计看,Hogewey村只设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并配有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设施,以保护老年人的安全。
Hogewey村的软件和硬件都体现了情感设计元素。作为仅接纳患有不同程度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的Hogewey村,受到了患者及家属很高的认可度,也吸引了全球的关注。2013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特殊的“村庄”和它的一群特殊“村民”。尽管这里的老年人身患令人沮丧的疾病,但他们仍然显得很开心,饮食量均有所增加,对药物的依赖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以温暖的方式善待老年人”的情感理念,使Hogewey养老院的环境设计融入了许多情境设计元素。在医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症几乎束手无策、养老院又仅能用传统手段看护病患的情况下,这个基于人性化体验和人文关怀的“环境——产品——视觉”三位一体的综合设计模式养老院使人们看到了希望,即如果不能很快找到医治阿尔茨海默症的有效方法,但至少可以改变这些老人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