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顶层设计的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依据;是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中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规划纲要》初步确定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线图,即从空间格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在中心区、示范区、新片区、都市圈、毗邻区、合作园区等空间上重点突破,出台并完善创新、产业、人才、投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和综合改革措施。
《规划纲要》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编制的,更加务实,更加注重带动国内发展,将发展新理念贯彻全过程,通过一体化促进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一、上升为国家顶级战略,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作为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定有关专业规划和具体政策的依据。
《规划纲要》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大战略定位,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发展,全面建立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到203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整体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意味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共同建设并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已晋级国家顶级战略,可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战略并驾齐驱。而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相比,长三角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为活跃;二是长三角地区处于中国两条最重要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交汇之处;三是长三角早就被国际誉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的优势地位和巨大潜力无可匹敌。随着政策的逐渐加码,上海的开放门户、江苏的制造业基础、浙江的新经济、安徽的人口红利,将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马太效应将更加显著。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种战略叠加和战略升华,丰富完善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央在审议《规划纲要》时用“三个最”概括了长三角的发展特点: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长三角“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作为沿江上溯的黄金通道,将发展能量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腹地传递辐射,战略作用日益明显,而长三角作为沿江沿海T字形交汇点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这一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引进FDI(外国直接投资)一度占据全国一半。200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第一次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中央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针对新型城镇化下城镇群作为城镇化工业化的主体形态演绎,提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路径和机制保障。
如今,长三角以占全国3.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16%左右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1/4,是改革开放成效最显著、一体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不仅拥有上海张江和合肥两个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等一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还是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最密集的区域,是我国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最优良的地区。
二、上海具有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
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
长三角有边界,但长三角国家战略的带动作用是无边界的。而且,这一地区位于沿江沿海交汇的居中区位,区域发展辐射带动力最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于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这其中,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不仅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必由之路。对此《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要求: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提升都市圈一体化水平。
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苏浙皖各扬所长”,就是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发挥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浙江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等优势,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
三、青嘉吴一体化示范区落成,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肩负重任
纲要特别提出,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对于示范区,《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统一规划管理、统一土地管理、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制度、创新财税分享机制、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协同公共服务政策等,为长三角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其中指出,要加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建设,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优势是既有海港(小洋山),又紧临空港(浦东机场)。海港主要功能是货物贸易,空港还有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当然也有商品货物贸易。
临港新片区港口条件比较好,沿新片区的西面边界金汇港从黄浦江向海边延伸和杭州湾连接起来的这块区域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发展,这样上海可以上升一个台阶,从黄浦江的外滩时代进入到海湾时代。这个区域有可能成为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重心和最有前景的区域。
临港新片区和示范区,是上海发挥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枢纽作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平台。用好“两个扇面”的作用,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
四、一体化建设体系形成,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规划纲要》从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七大方面,提出了系列改革举措。
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科创+产业”道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
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纲要》提出,要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等。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体制机制一体化,《规划纲要》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此将采取以下举措:加强各类资本市场分工协作;加快金融领域协同改革和创新,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支持上交所在长三角设立服务基地,搭建企业上市服务平台;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等。
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长三角有优势、有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领域;二是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的重点领域,也是长三角下一步要主攻的方向;三是未来产业,如量子信息、类脑芯片、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八大领域,体现长三角要代表国家参与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
五、基建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将迎风口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投资机会,可以关注以下几条主线:
(1)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港口、公路、机场、物流以及地产的带动;
(2)金融进一步对外资放开,服务业逐步减少展业限制,带来相关行业公司的业务布局机遇;
(3)G60科创走廊沿线“一廊九区”在高新技术行业的优秀企业有望脱颖而出,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医药生物公司;
(4)区域内自身经营实力较强、受益于产业升级和行业增长的龙头企业。
从整个《规划纲要》来看,未来5年至15年时间,长三角地区可能迎来一个投资的黄金期,这些投资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反而更多地被赋予了生态和高科技的内涵,这类投资亦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战略实施的助推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