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间,GDP共出现四次失速,每次失速的周期都维持在3年左右的时间;历次失速周期的中后期,国家都会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刺激经济出现一轮新的3年周期的平稳甚至明显反弹。每次经济的平稳反弹中,基建都承担着重要的担纲作用。
2020年,受疫情的冲击影响,GDP增速预期会触及第四次失速周期的阶段性低点,未来一系列的基建刺激政策料将陆续出台。
此刻,我们正处在基建投资的黄金周期。
一、二十年间,GDP的四次“失速”
回顾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国GDP共经历4次失速下滑阶段。第一次出现在2007-2009年,当时的GDP由2007年二季度15%的高点一路下滑至2009年一季度的6.4%;第二次出现在2010-2012年,GDP由2010年一季度的12.20%下滑至2012年三季度的7.5%;第三次失速发生在2014-2016年,GDP由2014年四季度的7.3%回落至2016年三季度的6.8%。
图1 二十年来GDP的四次“失速”
数据来源:WIND,元时代智库
而当前GDP正在经历着第四次失速的3年周期。在维持了2018年一、二季度6.9%的增长之后,GDP开始一路下行。按照3年周期的时间推算,加之当前肺炎疫情的出现,这次GDP失速的低点将在2020年产生,且极有可能出现在2020年一季度。我们可以对比2003年的非典,当时非典疫情的爆发给正处于腾飞阶段的经济带来了两个点下滑,GDP由2003年一季度的11.1%下滑到二季度的9.1%,而此次疫情,无论是从影响深度以及影响范围来说,都将给本身处于下行中的经济带来更沉重的打击。可以预测,2020年一季度的GDP将会到达3%甚至以下的水平。
二、历次经济失速中的基建托底
3年GDP失速周期的结束,总会伴有另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现象,每一次的经济失速出现以后,随之而来的都是一轮经济强刺激,从而带动下行的GDP止跌企稳甚至会呈现明显的反弹,而每一次的经济反弹都与基建投 资息息相关。
经济第一次出现时速后,2008年10月21日的国常会就核准了一批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并决定加快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2018年10月24日,国务院已批复的铁路投资额,高达2万亿元;2018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预计到2010年底总投资额约4万亿元。由此,四万亿刺激正式拉开帷幕。一系列的经济刺激举措使GDP在2009-2011年3年间保持了近3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
2012年,伴随着经济的第二次失速,5月份召开的国常会要求,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加快“十二五”规划中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强调启动和加快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基建项目;同时发改委对于投资开闸放水,加快审批交通、能源、水利、钢铁等重大基建项目。发改委项目审批提速,一天就有高达100多个项目获得批复。经济政策重点,开始由“调结构”向“稳增长”转向。由此,GDP结束了前期的快速下行走势,2012-2014年的3年间稳定在7.5%-8.0%的水平。
为了解决2014-2016年经济的第三次失速,2016年3月,财政部首支国家PPP引导基金成立,吸引社资本金参与PPP项目。其所投资的重点项目则主要分布于交通运输(占比约32%)、市政工程(占比约29%)、城镇综合开发(占比约1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占比约7%)。另外,央行2016年5月3日宣布,从5月起,央行每月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PSL)。这类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家银行发放棚改贷款、重大水利工程贷款、人民币“走出去”项目贷款等。截止2016年三季度,GDP的下行走势暂告一段落。同样,在此后3年间(2016-2018年)维持在7%一线增长水平。
图2 历次经济刺激中的“基建与房地产”
数据来源:WIND,元时代智库
对比基建,几乎每一轮的基建反弹都伴随着房地产投资的下行,二十年间,二者始终保持着此消彼长之势。可以预见,受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影响,未来政府将会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基建仍将在其中担负起重要的担纲经济保增长的任务。
三、新一轮基建刺激3年周期已经开始
2018 年,基建投资经历了“硬着陆”,主要原因在于配套资金落实较慢、隐形债务监管趋严约束地方政府扩张意愿以及新筹资金用于偿还拖欠款项等等。2018年9月份,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速触及了阶段性低点3.3%。
2019年,伴随着去杠杆工作的告一段落,基建投资开始蓄力。国家两会、国常会以及政治局历次会议中多次提出扩大专项债投资力度,补充基建投资资金;2019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再次定调基建稳增长作用;2019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高铁、机场等领域,这些都是2020年的项目储备,基建投资开始呈现“弱企稳”。
进入2020年,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基建投资担纲保增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变得愈加突出。我们更是看到了国家刺激基建的“四步走”态势。
第一步,央行大放水,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1月6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百分点;2月3日、4日,央行连续开展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累计向市场投放资金1.7万亿元;2月7日央行下调了1年期MLF利率10BP;2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和5年期分别下调10BP和5BP。
第二步,中央高层定调,基建投资项目加快推进。2月3日至3月3日,一个月时间,政治局会议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等会议中连续7次提到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基建投资的脚步变得愈发紧迫。
第三步,专项债超预期发行,补充基建投资资金。截止2020年2月专项债累计发行额已经3倍于去年同时期的规模。且根据2月份的统计数据,整个2月份的专项债的近70%投资于基建直接相关领域。
图3 专项债累计发行额 图4 2月专项债投向
数据来源:WIND,元时代智库
第四步,地方政府纷纷接力。2月23日,在云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处长郭金华表示,2020年,云南将推出5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5万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发布投资计划的省份不只云南。截至3月1日,包括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云南、四川、重庆、宁夏等13个省市区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这份投资清单共包括10326个项目,其中8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33.83万亿元,另有8个省份公布了年度投资额,合计约2.79万亿元。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轮的“危”中总会出现“机”,每一次的经济失速,基建的保增长作用就愈发突出。这轮初现于2019,真正始于2020年的“基建投资黄金三年周期”正在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