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新基建”发力——疫后中国经济复苏之路
发布日期: 2020-03-26 17:58:33

近期,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政府工作的重点也由防疫转向全力复苏经济。当下,面对疫情冲击后的经济复苏难题,开启“新基建”发展至关重要。经过前期的“休克疗法”,各地的修路、修桥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开始紧锣密鼓地复工。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拉动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是缓解经济压力的常规做法。目前,对冲疫情影响的财政政策还在酝酿中,但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已是本轮政策发力的重点。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新基建”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强大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新基建”的定位


2019年中国GDP增速为6.1%,然而基建投资的增速只有3.8%。疫后经济突围,大规模增加基建投资是很自然的政策选择。


摄图网_500643047_wx.jpg


新基建的概念早是在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近期中央更是密集部署新基建建设,从2月3日到3月4日,30天时间内,仅中央层面就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平均不到一周,就谈一次。1月3日,2020年开年的首场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新基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提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试剂、药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今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政府就基建的措辞连用两个“加快”,即“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而当前“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站、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和工业互联网。目前新基建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不高(且主要是轨道交通),政策在新基建的着力,主要是着眼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而并非加码刺激。

   

二、“新基建”的布局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就推动智能汽车快速发展,中国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支持智能汽车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智能交通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等。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摄图网_400760664_wx.jpg


近日,为加快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


加快5G建设布局,是各地共识。如,河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20年要推进实现县城以上城区5G全覆盖,启动全省5G规模化商用。甘肃省表示,2020年要基本实现地级市城区5G全覆盖。重庆市提出,要实施5G融合应用行动计划,2020年新建5G基站3万个。


3月6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到广州市就“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进行专题调研。从成本方面,他强调,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服务保障,进一步降低5G基站用电、租金成本。


“超前谋划、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写进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同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三、“新基建”的内涵


对冲疫情影响,实现经济发展预的期目标,离不开基建的托底和拉动作用。特殊时期、基建发力,既是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经济实践,也符合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高乘数效应,是平衡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也完全符合中国当前需要发展的多种目标。首先,新基建主要与中国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有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其次,这七大领域的投资与建设本身就会拉动自身领域上下游和软硬件领域的巨大需求,有利于为中国新兴的国产供应链提供发展机会和进步空间,具有一定的扶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它们建成后会为更多的产业和应用提供基础环境和条件,从而衍生出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因此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


摄图网_401154154_wx.jpg


新基建本质上起到一种中介和助推作用,传统产业借助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尽快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因此,新基建不仅仅是一种新增量,更是对存量具有很大的效率提升效应。因此,在新基建推进的同时,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需要同步进行,这本身是一个普遍的规模较大的技术投资过程,有助于整个宏观经济整体效率的进步。

    

四、“新基建”的主体“新”和方式“新”


新基建主要是民间投资为主,企业主导,这会大幅提升投资效率,同时,也可以尽可能避免地方政府通过增加杠杆投资维持经济稳定与增长。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巨量的投资支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作为一种战略投资,部分企业承担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因此,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为民间资本的热情护航。2月12日,财政部连续下发《关于加快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入库和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两份PPP相关文件,并上线PPP综合信息平台,这很有可能是为PPP支撑基建投资埋下伏笔。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但发展工业互联网就必须大规模进行信息化与智能化投资。对于企业而言,它必须遵从效益规律,企业加大信息化与智能化投资需要一定的政策激励。


综上,世界发达经济体都在积极投入到技术变革与产业革命的潮流中去,新基建是新兴战略产业的内容,是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在新基建领域的技术水平不落后于世界任何国家,同时也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即巨大的应用规模。因此,作为提升国家战略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新基建承担着本轮经济复苏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中最重要动力源和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