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疫情后生态农业如何迎接新的挑战和变革?
发布日期: 2020-03-27 15:36:17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在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疫情爆发后,随着对疫情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以及社会的广泛动员下,疫情状况得到有效控制。经过此次疫情也催化了不同行业的变革。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有关劣质食品的报道层出不穷,非典和肺炎起源于不卫生、不安全、不健康的食材和饮食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尤其是中年以后的群体,很多基于自身和家人的健康考虑,也将目光转向生态农业。


摄图网_500661730_wx.jpg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农业生产方式是生态的,是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下,用健康的办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以种植谷物、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和仿生态养殖为主。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原料尽量就地取材,来自自然界,不用农药、农膜、植物生长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尽量不用或使用少量化肥而并满足作物对水、热、矿物质需求,其产量不低于或略高于常规农田。


生态农业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什么?


(1)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没有面源污染

没有健康的生态农业无从谈生态农业。农田中主要害虫和杂草其实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种,能够用物理方法干扰控制的,尽量不用化学办法,能够恢复生态平衡,对产量不造成明显影响的,尽量减少人为干预,既节约了人工成本,还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态农业可以用少量的农药,主要是应急之用。可以用少量的化肥,但化肥利用效率高、用量少。根据我们的前期研究,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将目前90%以上的农药和50%以上的化肥停下来,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摄图网_500890006_wx.jpg


(2)生态农业产出的食物质量高,很少农药残留或零农残

由于前期投入的化学物质非常少,且尽量投入可降解的生物农药或低毒农药,再加上自然界的自净能力,以大量的有机肥为主,这样的农产品口感是好的,即很多上世纪50-70出生的年代小时候的味道。最终产品是经得起农药残留检测的。如果农产品后期检测出多种农药残留,就不是在生态农业里生产的。


(3)生态农业单位土地经济效益高

目前由于采取粗放式的化学办法种地,虽然产量相对高,但价格便宜,有时市场不好还会烂在地里,资源浪费严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有两种,要么继续扩大土地规模,但质量不提高价格不变,使经营者有利可图;要么提高产品质量,价位提高,加上生态农业不减产,一亩效益等于几亩,这样的话,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好事。前者购买了放心食品,保护了自身与家人健康,后者增加了收入,更愿意向土地中投入优质劳动。


摄图网_500183221_wx.jpg


(4)生态农业是耕地固碳型的,由碳排放逆转为碳吸收

目前的农业模式是排放温室气体的,高达44%-57%的温室气体来自现代农业及其相关的工业活动。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可显著减少温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量。我们的长期研究发现,现代农业模式下,普通农田净释放温室气体,为2.7 CO2当量 ha-1yr-1,而生态农业净吸收温室气体,达8.8 CO2当量 ha-1yr-1,两者相加为11.5t CO2当量 ha-1yr-1。这就是说,减少化肥使用,增加耕地有机质,可将温室气体埋藏到地下,这个功能是生态农业的副产物。


(5)发展生态农业可全面带动农民就业

由于优质优价,加上生态环境优美,对城市人群有很强的吸引力。农业要素容易变成商业要素,从养殖到种植,从收获到加工,从加工到销售,从餐饮到观光旅游,从保健到养生到养老,乡村可以就地城镇化,吸引农二代、大学生二代,乃至城市精英就业。这样的话,遍布全国的400万个乡村如发展生态农业,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疫情给生态农业带来了怎样的冲击?


疫情给现代农业产业带来的影响包括如下:


(1)部分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或会出现“隐形滞销”

于部分秋冬季成熟的果品或者大棚栽植的蔬菜等农副产品,本来春季前后是农民销售的旺季,但是受此次疫情影响,前来集中收购的外商人数明显减少,再加上交通管制力度加大,运销队伍出现严重“缺编”,农副产品出现了“隐形滞销”现象。


(2)农产品流通成难题,亟需解决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

农产品再多再好,运不出去只能是血本无归。因部分地区的封路政策,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运不出去,急需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将面临巨大的损失。疫情当前,加强防控措施无可厚非,但“一刀切”的封路政策实则不可取。对于所有农业人,都急切地希望恢复正常的农资、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需要绿色通道,唯有流通顺畅,农业人才能看到希望!


摄图网_501331172_wx.jpg


(3)疫情或引发农业春耕用工不足

从疫情对农业的影响来说,消费端、流通端首当其冲,生产端紧随其后。由于部分道路封锁导致的流通不畅,再加上人手不足,春节期间,禽类、水果、蔬菜产区出现严重滞销,而城市里由于供应不足,价格偏高。同时,春节前后一般是农业生产物资调配运输的重要时间,比如种子、化肥、农膜等。果树类马上要开始做花期前的准备工作,大田作物比如甘蔗、早稻、南方花生也开始进入新年度的育种/播种期,这些都需要大量农业用工。但农民在家隔离,不仅导致一些应季蔬菜水果难以及时采摘,同样也影响年度生产。


三、面对新机遇生态农业如何求“变”? 


从宏观上来说,经过这次疫情, 从行政手段,市场接受度,消费者认知等层面都会利好有机农产品。对从业者而言,要抢占先机,关键在于优化供应端,更好链接消费者。“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一,农业从业者能深切感受到未来五年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从发展全局、农业职业化等简单清晰的梳理一下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变革:


(1)农业全局方向

从整个国内农业来讲,未来农业的发展是朝着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农业政策扶持跟红利倾斜农村,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不仅仅是五年,最终实现现代化跟智能化。


(2)脱离传统逐步走向经济型

很多人认为农业未来发展都是规模化、现代化跟机械化,但是像笔者家乡这种山地,耕地少,分散不集中,连片难。在这样的地理特征下,想要实现规模化很难,但是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成立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场合作社等,把分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或发展农户一同改种经济作物,打造乡村农产品品牌。


摄图网_501493547_wx.jpg


(3)新型农业职业化

传统农业下农民没有种地热情,养不活人,结合当下全境旅游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农旅一体化、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向,比如我们村,这样的偏远山村,现在已经发展几百户人家种植茶叶,成立了合作社,还办起了制茶厂。


(4)健康化

现在都提倡绿色食物,我们都希望吃进自己的肚子里的东西是安全的,可靠的,而这也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如何才能做到让食物安全可靠呢?减少农药的施放,提高种植的抗压力,耐受力,提升我们的大自然环境。


摄图网_500861443_wx.jpg


(5)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观念会愈来愈理性

居民会更加重视吃的安全、吃的营养,对大健康、有机绿色食品、药食同源食品、功能食品的需求会增加,对农产品提出更高要求。这也为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通过这次疫情,今后有机农业,如果直接从基地直供到消费者,实行薄利多销,线上和线下结合,应该会有很好的前途。实际上,基地直供模式在有机农业中已经相当普遍。


(6)提供农产品区域供应的集约化规模化的都市农业会迎来发展良机

蔬菜供应受到空前重视,设施蔬菜效益可期,产销模式会倒逼改革。加强都市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促进区域蔬菜供应才是长久之计。对于大中城市以上的都市农业、科技农业发展会有所重视,在城市近郊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科技农业基地,如百源康鱼菜工厂,解决重大疫情情况下的本地供应。


摄图网_500412101_wx.jpg


(7)互联网买菜正在加速渗透生活

线上购买生鲜的观念得以普及,未来可能成为一种趋势。2020年春节,美团对外公开的数据显示,北京的日均订单量为节前的2-3倍,“无接触配送”成为美团的口号。艾媒咨询2020年2月5日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16-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8)生态农业新零售成功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

随着互联网思维与资本力量的进一步融合,在“互联网+”、“中国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促进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速融入实体产业,新型电商业态正在成为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助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生态农业新零售在做好线上信息等基础服务的同时,强化线下电商化、信息化的改造、以及资源大数据的整合,在中国生态农业新零售销售渠道之外开拓出更广阔的蓝海。


相信经此一“疫”,菜篮子建设能得到重视和加强,“地产地销”理念也能得到重视。疫情的阴霾过完,农业的大发展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会促进各个行业的大发展,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