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给全球上了一堂深刻的健康教育课,也揭开了康养产业未来巨大的发展前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走向与人口结构的转变契合,人口老龄化是基本国情,但不应该将其视为一种负担,而需要将老龄化危机转化为机遇。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为此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出手”,提出了以“健康中国”为发展核心的战略部署,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有关康养产业的政策,推动我国诞生了一大批以康养为宗旨的产业。因此,大健康产业是一片极具潜力的市场蓝海,也定将成为新一代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土壤。
2017年和2018年一号文件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9年以来,政府有关部门继续接连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我国康养产业发展。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 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万亿,2030年预计将达到16万亿;未来在我国经济结构向服务业转型过程中,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因此,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融合,以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动实现以康养带动其他产业,以其他产业助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该举措也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实现各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
第二,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双管齐下”
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保障与健康相关的公共设施用地需求,完善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各地应针对当地居民主要健康问题,编制实施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发展规划。到203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
该条主要针对健康疗养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将康养和当地建设结合起来,将居民康养融入当地规划 、建设、治理,借助当地城市发展,进一步推动适合当地的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的建设。
第三,税费减免、普惠康养和专项政策扶持基金设立助推行业发展
根据《2020年中国乡村康养行业数据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乡村康养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00亿元。2011-2019年市场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9年全国乡村康养市场企业均衡发展,龙头企业及小规模纳税人对未来行业转型及投资持积极态度,预计行业在今后一段时间还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2019年两会报告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2019年5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决定对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家庭服务业加大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从2019年6月1日到2025年底,对提供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相关服务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并减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金融政策方面推出了普惠养老。《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修订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1422号),发布了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包括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清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企业责任清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构成了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的政策体系。
此外,政策扶持基金也积极投入使用。例如,(1)中国政企投资基金(PPP)8000亿支持:中国政企投资基金是国务院设立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引导基金,由财政部牵头发起。投资领域包括交通运输、市政工程、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环境保护,设计项目总投资8000亿。2018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管理的通知》,要求中国PPP基金积极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作的模式、路径,对民营企业参与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要给予倾斜。要加大对健康、文化、科技、养老、教育、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行业投入。(2)发改委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60亿支持:2018年9月,发改委、财政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乡村振兴的谅解备忘录》,三方达成一致,预计2018-2022年,亚行将会同其他发展伙伴筹集总额达60亿美元的一揽子支持,用于支持中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方将充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和智力支持,推进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发展。
财政金融政策双重发力,对养老服务业实施大力度的减免税安排,体现了国家从意识到政策再到行动全方位的对康养产业发展的积极支持态度和立场,解决了康养产业发展的成本和资金问题,扫除了康养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第四,调动社会力量促进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9年以来,全国部分地区(陕西、广东等地)还陆续推出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统筹协调、监督管理,组织实施本市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各项补贴的审核、发放及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此外,意识到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部门已经提出:结合乡村康养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进一批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准乡村康养发展团队;出台留住人才的相关优越政策和奖励措施,鼓励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留住优秀人才,共同发展乡村康养产业;推动乡村康养产业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着力选拨和培养本地优秀人才。
以上政策举措势必将充分调动全社会对养老工作和康养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实现该行业建设队伍的年轻化、时尚化、现代化和高效化,助推我国康养产业的优胜劣汰,以及落后业态和服务的有效出清,提升康养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积极实现新兴产业和康养产业的有机跨界合作
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事实上,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的升级以及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科技、零售、地产等其他行业的新兴市场参与者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参与者的跨界合作不断深化,将促使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型的健康服务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圈得以不断扩张。
简而言之,“健康中国2030”、“乡村振兴”双重国家战略为康养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无论从社会意识层面还是财政金融资金层面均提供了政策利好大环境,未来康养产业发展的方向必然是以医疗资源为核心,积极融合新型产业资源,乘上政策之风,密切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走出属于自己的创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