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典型“未富先老”国家,老龄人口患病率较高,且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口患病情况更为复杂,康复的需求更有特殊性。随着养老问题日渐得到重视,社会养老模式不断创新,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有待解决养老与“养身”双重问题的新方向。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是在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人同时提供疾病诊治、医疗护理、大病救治等医疗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它是在基础照料的前提下,加入了对老人的健康服务,是当今社会对健康问题日渐重视的体现。
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不仅是老龄化趋势的迫切需要,更是养老服务产业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的体现。老年人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需求高度重合,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病与养老已经难分彼此。医养结合,彼此加强合作,一方面可以避免医疗机构的硬件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推进养老机构的发展。目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养内设医模式
养内设医模式是指养老机构根据服务人数、场所规模等情况,配套设置医务室、卫生所(室)、护理站、门诊部等医疗设施或部门。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相应的医疗设施或部门并配备一定的医护人员,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较高水平的护理型养老服务。相对而言,该模式比较容易实施,许多养老机构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来完善内部机构设置,提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内设的医疗设施或部门服务能力相对有限,并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机构也可结合实施“医养协作”或“外包委托”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资源来提升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医养结合方面很多养老机构都会设置医务室、康复室等。由于现阶段单纯的养老项目存在盈利难度大、周期长等问题,通过医疗机构的设置,既可以增加养老项目对长者的健康保障,又可以为项目拓宽收入渠道,缓解运营压力。例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北京市朝阳区寸草春晖养老院等。
二、医内设养模式
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可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专业优势,通过内设养老机构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打造较大规模、品牌化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统一管理运营、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标准规范、统一信息平台的“五统一”医养结合服务,逐步实现连锁化、规模化运营。由于医疗机构的市场接受度普遍都高,因此较为容易切入养老护理领域。
对于较大规模的医院,通过医院内设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借助紧密型医联体及“互联网+”带动医联体内二级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带动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开展居家医养服务,打造医疗服务、养老康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相结合的综合医养服务体。
对于小型的乡镇医院,可通过签约合作、托管、派驻医护人员等形式,打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结合的服务模式。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通过机构医养,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实现兜底保障。
三、医养合作模式
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是当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国家鼓励和倡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由不具备养老条件的医疗机构和没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合作组建,二者之间通过相互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这种模式节省了投资成本,减少了审批时间,同时也降低了双方因合作而产生的风险。很多社区的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例如北京市第二医院和北京金泰颐寿轩养老院的合作,通过养老社区达到医养结合的模式,在养老社区内,通过不同方式建立完备的医疗机构,为入驻的老人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未来,我国“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新形势下的医养结合,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在更大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医养结合。探索并建立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体系,是破解我国日益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提高居家生活老年人生命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也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当前医养结合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医疗资源力量下沉,为普通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不断深化改革,突破医养结合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