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2P大势已去,加速转型清退
自2019年以来,伴随着平台清退工作逐步发力,多地区宣布取缔辖内全部P2P网贷业务,P2P网贷平台正常运营平台数量继续下滑,其中对于中小平台以清退为主,而大平台多以转型小贷、网络小贷、助贷、消费金融等为主要方向。
P2P行业经历了2015-2017年三年爆发式增长,问题频出,加之监管趋严,近几年成交量大幅下滑。截至2019年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约为9万亿元,单月成交量呈现上半年高、下半年逐渐走低的态势,四季度成交量维持低位,成交量逐步走低与部分大平台逐步转型、监管“三降”、出借人对行业谨慎的态度密不可分。
截至2019年底,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下降至343家,相比2018年底减少了732家。从全年12个月的正常运营平台数量走势看,伴随着监管部门多次发声表示P2P网贷平台整治仍将以出清为主要目标,引导平台退出和转型,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不断下降。
二、P2P大数据风控是个伪命题,本质是高利贷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
P2P网贷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小额贷款交易,平台为借贷双方直接建立联系,依靠互联网技术线上审贷。然而,这种快捷的金融信贷模式到了市场上却被许多公司演绎成“十几万元买套软件系统、搭个架子买个域名、去工商注册一下就可以做了”。这些平台很可能压根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专业的项目评估人才和完善的流程。有专家认为,风控、借款人质量把关等是立在P2P前的一道隐形门槛。而事实上,在招徕客户方面,在线上一端,P2P公司只要给出高利率,就不愁投资者参与;在贷款人一端,平台也可以通过与线下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快速获得资源。因此,“迅速开张”也不是难事。低成本繁荣的同时,倒闭、跑路等伴随而来,欺诈等行为也层出不穷,整个行业形象一落千丈。
P2P行业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违约风险。其实就是借钱不还。就算平台会审核借款人,就算是逾期了也会有催收部门对其进行催收,但是,如果借款人本身出现问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也有某些“用心良苦”的人为骗钱去专门造假忽悠。因此,有的公司引入了第三方担保公司,用担保公司进行赔付,借此来增强信用。
2.担保风险。担保也不见得都是靠谱的,如果担保公司本身审查不严格导致违约者过多,赔付不过来,甚至导致自身出现问题,那么保证投资人的利益也无从说起。所以,有担保也不见得投出去的钱就是安全的,最后还是要看平台本身。
3.平台风险。平台本身倒闭或者跑路本就是到目前为止网贷行业最大的问题。国内的P2P企业很多正在脱离P2P本来应该有的定义,逐渐走入灰色地带,与非法集资的区别越来越模糊。P2P借贷平台会产生大量资金沉淀,容易发生挪用资金甚至卷款潜逃的风险。自融、组团、拆标、关联平台,是问题平台的主要诱因。
迅速恶化的资产质量反应了P2P公司商业模式的本质:瞄准长尾人群,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因此所谓的大数据风控对P2P机构来讲是个伪命题。随着今年新冠疫情加速,宏观经济和信贷周期的下降趋势,这种商业模式更显脆弱,贷款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可能令后期情况更糟糕。
6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先生在“2020中国金融科技云峰会”上再次痛批P2P,他称,P2P把中国社会最丑陋的、最恶心的、没有责任感的放高利贷的老鼠会,装扮成了神圣的、互联网科学外衣展开来。放高利贷的人自己没什么资本金,出现坏账赖账最后就走向崩溃或跑路。如果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干一样的事,又把传统的金融宗旨和原则都颠覆,那会闯祸的。
三、P2P行业面临清退和转型,利好银行、保险、基金等强信用机构
我国对P2P行业的监管经历了从真空到认可、再到当前以退出为主的过程。从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诞生到2015年,国内监管对P2P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国内P2P经历了一段野蛮发展期,随之而来的问题平台数量不断增加,P2P暴雷时有发生。
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截止目前,已有包括山东省、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河南省、河北省、云南省、甘肃省、山西省、吉林省、内蒙古、陕西的十几个省级行政区宣告全面取缔P2P网贷,P2P网贷在国内的清退版图已占一半以上。目前尚未宣布取缔网贷业务的省份,也正全面加速推进P2P网贷退出。曾在全国网贷业占重要份额的深圳、杭州、上海等地多家平台相继宣布退出。
2020年是互联网金融整治收官之年,今年央行的六大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多措并举,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建立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长效机制。这是央行首提“彻底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更为直接表明的揭开网贷行业大结局序幕!
P2P行业的持续暴雷加强了民众对银行、保险、基金等强信用中介的认同感。据统计,P2P底层资产近86%是个贷,以消费贷为主。P2P行业收缩之后,这部分借款人将回流至银行、保险和基金等信用良好的金融机构的相应业务板块。此外,部分小微企业主要从P2P平台借贷,这部分客户会回流到利好擅长小微金融的中小银行和基金。另外,大量P2P平台向财富管理公司转变,为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资管产品导流。
对于P2P行业的前景,根据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最新的定调看,下一步工作要坚定以退出为主要方向,推动大多数机构良性退出,但同时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转型为小贷公司。此外,极少数机构则有望转型为消费金融公司或其他持牌金融机构。一旦转型为持牌放贷机构,P2P平台将面临实质性的杠杆约束,表内贷款发放能力受限,仍需要保留助贷业务。此外,很多P2P企业的优势在资金端,即有庞大的出借人群体,资产端实力则较弱。转型持牌放贷机构后,企业资金端优势不再,若在资产端仍缺乏核心竞争力,将面临比较大的竞争压力。从逻辑上看,转型退出的平台越多,P2P未来作为独立行业存在的概率就会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