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国内康养产业正迎来一个快速发成长的机遇期。各大险企巨头纷纷加快“保险+医养”布局。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各行业“勒紧腰带”重新盘算布局资金的当口,险企也未停下脚步,以 “保险+医疗+养老”模式,打造生态圈闭环,提高投资收益和竞争力。
一、险资目前所处市场环境
1、政策加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康养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国务院办公厅此前也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要求扩大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并给出相关政策。政策深度链接医疗服务资源和养老资源,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2、传统寿险面临来自健康险的挑战
保险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比重逐年上升,传统的寿险公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美国为例,今天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已经不是寿险公司,而是健康险公司。且目前在中国,就需求层面而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于健康保障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和释放,健康消费正在成为消费领域的新热点。个性化、针对不同带病体、定制化的健康保障及健康管理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因此对传统寿险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康养产业需求突出,供给不足
随着都市亚健康人群占比上升,亚健康及慢病发病率增高催生对康养产业的需求;同时人口老龄化带来大量的养老需求。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然而根据不完全测算,当前每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
结合以上三点,对于传统保险企业来说,业务的转型升级、积极拥抱康养产业势在必行。投资养老产业可提升保险端的竞争力,促进投资端优化资产配置。围绕着养老产业,保险公司资产端和负债端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可以助力保险公司实现内涵式增长和差异化竞争,是保险业转型发展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二、险资牵手养老产业模式
1、保险+养老社区
保险公司通过轻资产(一般为中小型险企,通过收购养老社区、与养老社区合作等模式)或重资产(一般为大型险企,以自建自投自运营的养老社区)的方式,实现保险业务与养老服务的嫁接。“保险+养老社区”的模式大都采用的是会员制、押金制或是与保险绑定的方式,然后结合入门费、服务费或月费等支付方式来提供不同的服务。
以中国人寿为例,中国人寿在建的4个养老社区除养老外还以养生为特色,硬件产品更加多样,有公寓、洋房、独栋、合院等不同建筑类型,除养老设施外还有度假酒店等休闲、养生设施。中国人寿养老社区的目标客户群也更加多样化,可以说是覆盖全年龄段——既可以作老年客户养老之用,也可以用作老中青幼客户休闲、养生,乃至客户回馈活动的绝佳场所。由于中国人寿养老社区一般是位于郊区,医疗配套稍有不足,因此会使用一些高科技医疗设备来提供医疗服务,并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和绿色通道。保费标准方面,国寿要求新客户交纳300万总保费、老客户交纳200万总保费,可获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时一般定位相对高品质,根据国际经验以及数据测算,一个养老社区入住率如果能达到65%-70%,就可达到盈亏平衡,即收入与支出达到不需要提供流动性支持的状态。大型保险公司做养老社区,有客户优势、有资产优势,但中小保险公司做养老社区是机会型的,如果有此前的积累,布局养老社区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应对老年化的正确行为。依托股东优势,依托历史经验、存量土地,布局养老社区是一个资产提升的过程。
2、健康险+医疗
保险公司已经将健康保险看作一条“新赛道”。从多个维度来看,健康险的未来发展都拥有坚实的支撑,随着多重利好进一步释放,健康险市场的发展一定会进入超常发展期。
就“保险+医疗”模式而言,当前保险公司已经形成了很多业务合作模式,并且这些年同方全球人寿也围绕这些合作模式进行探索,通过不断优化医疗、健康管理、养老的服务品质。
例如2016年,平安健康险在业内率先提出“成为中国最大的管理式医疗保险公司”的战略布局。当年便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签署战略协议,开启了国内首家大型专业健康险公司与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管理式医疗合作的先河。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凭借着雄厚实力,投资建设医院。例如近期新华保险获准投资了新华卓越康复医院;阳光保险、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险企,也都出资设立了医院。还有些大型保险公司将医疗机构直接加入上述第一类“保险+养老社区”的模式中,形成一样一体化的养老社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过这些“保险+医疗”的实践时间还不长,双方结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进军医疗领域目前还缺乏经验,投资金额较大,但是否能成功提升管理水平,有效控费,促进保险和医疗的协同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养老金+资管产品
2017年人保养老获批开业后,目前我国专业的养老保险服务机构数量增加至9家,分别是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中国人寿养老、泰康养老、安邦养老、建信养老金、新华养老、中国人民养老,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各大保险集团都在积极布局养老保险市场。
根据养老金产品的投资范围,可以将产品划分为股票型养老金产品、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货币型养老金产品、产品名称显示投资方向的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型、信托产品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型等)5大类别。
平安养老率先在市场开展了面向个人的养老保障产品,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安养老管理的企业年金受托资产、投资资产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共计4605.88亿元,养老保障及其他委托管理资产1122.62亿元。目前旗下的养老保障产品主要有金橙、实力派、富盈、金通四个系列。以金橙系列为例,包括三个开放式组合(金橙现金增利、金橙股票配置、金橙债券增强)和若干个封闭式组合,开放式组合首笔缴款后180天内不得赎回,180天到1年的,赎回费为0.5%,随后无赎回费。
太平养老也布局了完善的产品线,根据其官网披露的信息,2016年,公司运作团体养老保险管理产品14个,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封闭式投资组合50期,包括两大产品线,金中金和金中福。泰康养老旗下的养老保障产品包括汇选鸿泰、汇选悦泰、汇选瑞泰3个系列。
三、险资涉足养老产业发展方向
养老产品已走过了1.0和2.0时期,1.0的养老产品房产投资的属性很强。一般是开发商做的养老地产小镇,通过产权或者使用权买断的形式,配合基本的养老服务。投资方一般从地产上获利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2.0产品是将老年人对康养的通用需求综合到大型的社区中,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餐饮、养老看护、医疗服务、文娱活动等。
目前险企已进入3.0时期,是在前两代产品基础上的创新,针对每一个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定制式的服务,这意味着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险企比拼的是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养老产品设计的逻辑大同小异,但关键在背后的服务质量以及项目方的运营管理能力。而保险企业具备天然的金融服务优势,在运营管理方面要想做成品口碑化、品牌化的产品,与专业第三方运营管理团队合作或将是未来险企布局养老产业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