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上海市悄然发布了《首批12个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文件。近几年来,各地政府之所以都开始关注智慧康养行业,是因为要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必要考虑当下正处在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特征,利用好信息技术优势。而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得益于国家为提振经济而大面积铺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康养行业发展所需的硬件基础也随之得到满足,智慧康养即将走上发展快车道。
一、智慧康养发展背景
(一)信息时代下的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20世纪就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国家与机构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随着全球步入21世纪,将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产业结合,将老龄化问题变为市场动力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深刻验证。同时,我国的老龄人口拥有“90%家庭自我照顾养老,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3%享受机构养老”的特点,通过人工服务满足广大居家老人的需求无疑意味着极高的人工成本。因此使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化技术对康养产业进行赋能,充分发挥前者在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四大方面的优势,实现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已成为行业共识。
(二)新基建建设大范围铺开
智慧康养并非是近期所提出的新概念,实则已经在国内发展了十余年,但仍然缺少爆发性的市场增长,这既源自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近年才进入我国社会视野得到重视,也源自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铺开,各个已落地的智慧康养业务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同时在新业务落地时也存在只能困于“高成本、低收益”的桎梏之中,私营机构推广的积极性低。然而随着今年新基建建设成为重要国策,人工智能、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政府引导下大范围铺开,智慧康养无疑迎来了源头活水。
目前大部分穿戴型智慧康养设备都基于蓝牙、WIFI与手机及服务器终端相连,一方面存在信号干扰、信息丢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相关设置过于繁琐,老年人无法操作的问题。而当5G和物联网铺开后,所有的穿戴设备都是通过物联网与手机相连,再通过手机的5G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极大提高了信息流的稳定性与操作的便捷性。
二、智慧康养发展现状
然而,智慧康养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以B端机构型客户为主
当下,智慧康养产业内的客户以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养老社区等此类B端客户为主。业务落地形式为机构内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病人与老人的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紧急报警系统、定位系统等。
在此类社区内,往往会在客户入住时就发放一张“一卡通”,此类卡片大多既是客户的身份信息凭证,同时也能无线定位客户位置上传到机构终端,有的还具备紧急报警功能。除此之外,社区内往往还会引入健康体检一体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床垫等搜集客户的健康信息,但往往会因设备操作复杂,后期维护困难的原因流于形式。因为当下我国的相关机构存量较少,这使得智慧康养产业的行业规模也难以扩大,形成规模效应。
(二)C端消费者客户仍有待培育
前文所述,我国90%的老龄人口仍选择的是居家自我照顾养老,同时绝大部分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从表面看,该类群体应当是智慧康养的主要客群,但实际来看,这广大的消费市场仍然有待培育,这也是当下智慧康养发展的瓶颈。该瓶颈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
1.老人对信息化设备的接受度较低
我国目前的老龄人口,其青中年时期为上世纪60-80年代,在生活中本就没有信息化设备的身影,缺少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习惯。而随着这一代人的老去,尽管信息化设备蓬勃发展,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却因变老而不可避免得产生下降,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屈指可数,大多数老人仍停留在使用微信、电话等简单功能上。该类产品较高的学习成本和维护成本自然成为了智慧康养下探到居家高龄客户的第一道屏障。
2.老人的消费观念对该类产品不利
我国老人的消费观念与许多发达国家老人的消费观念不同。在我国,人们即使步入老年,仍然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不少老人即使已经积累了富足的资产,仍然在消费上排斥此类获得感不强,但具备长期价值的产品。同时,由于之前数年各类“坑蒙拐骗”的产品在老年市场上横行,老人及其子女对面向高龄客户的产品评价标准更高,要求也更高,价格也更加敏感,让产品在开拓市场时存在一些阻碍。
3.老人对健康管理系统缺少信任度
经过研究多个智慧康养产品,我们发现,大多数老人对该类电子化产品所出具的检测结果或健康建议仍然持有怀疑态度。老人更乐意于听从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的意见,而非冷冰冰的机器。同时,因为高龄客户的易患病易受伤体质,使得产品设备的误差率必须得到良好控制,否则一起重大的事故就会对整个品牌产生致命打击。
三、智慧康养发展趋势
基于智慧康养产品在打通居家老人“最后一公里”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判断未来智慧康养将向三大方向发展:从技术转向需求、从产品转向服务、从概念转向场景。
(一)从技术转向需求
技术是智慧康养得以称之为“智慧”的原因,但当面向C端高龄客户时,不同于热衷于高新技术的年轻人,产品所含的前沿科学技术已不再是能吸引客户的闪光点,反之其高昂的学习成本还使得高龄客户为之却步。因此,不再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设备,而是着眼于老人的具体需求,降低设备的学习成本,提高老人对设备的依赖度成为方向之一。
(二)从产品转向服务
从出售产品向出售服务转变,是21世纪商学界的共识,智慧康养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智慧康养产品都开始与线下的专业医院合作,为其产品的专业度背书,提高客户的信任度,同时在产品中结合更多的服务型功能,实现让客户不仅仅是买一个电子设备,而是买了一套基于电子设备的养老服务。
(三)从概念转向场景
由于智慧康养是新兴市场,同时又与风头正盛的互联网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贩卖概念”一直是智慧康养产业中存在的批评声音。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的市场中,智慧康养产品要想形成自身的差异化壁垒,就要从“高大上”的概念中走出来,回到客户的生活场景,满足场景中客户的实际需要,方能得到客户的真正认可。
综上所述,“智慧康养”从之前“康养”与“智慧”的简单结合,变为了“智慧”寓于“康养”之中。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成为了康养产品的重要支撑。未来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智慧康养产品将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品类,而是所有康养产品中都将有着“智慧”要素,像年轻人的电脑一样,成为每位老人每个家庭的优秀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