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泡沫还是机遇?重迎增长的的互联网医疗市场
发布日期: 2020-07-22 17:35:35

在7月15日年中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重要政策文件——《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意见》中明确,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以互联网优化就医体验,打造健康消费新生态。自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该文件已经是今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的第三份利好的政策文件。随着近两年监管规范和商业模式逐步探索成型,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转向成熟发展。只有摒弃之前的偏见,方能在全球经济衰退大潮下乘上互联网医疗的方舟。


1.jpg


一、互联网医疗市场环境


互联网医疗市场主要拥有三大特点:政策支持较往年明显由加强监管转为积极鼓励;智能硬件伴随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发展在全国铺开,线上服务的质量、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用户体验实现革命性攀升;居民健康意识因新冠肺炎疫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共识,便利的互联网医疗成为满足居民身心健康需求的重要选择。


(一)政策支持明显


在2015年7月,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正式种下了互联网医疗的种子。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在粗放、缺少监管的环境下野蛮发展两年后,2017年4月,文件《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发布,国家开始抑制过热且无序的互联网医疗市场。而在此文件后的两年里,互联网医疗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商业模式开始探索建立,各地方政府的具体监管政策接连落地。互联网医疗市场虽然万马齐喑,但也蓄势待发。


2.jpg


直到2019年8月,医保局的一纸文件《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真正点燃了整个市场。将互联网医疗划入医保,意味着官方认可了互联网医疗带来的积极民生作用,阿里、腾讯等各大资本布局互联网医疗速度进一步加快。


时至今日,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促生的线上诊疗需求,进一步让监管层深刻意识到了该行业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陆续出台文件为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助力。


(二)硬件基础成熟


互联网医疗,是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在本世纪初的十年里,由于便携的智能设备发展落后,我国医疗信息化技术仅仅局限与医院内部。但自从我国智能手机成为我国每一位普通人的标配设备时,互联网医疗就已经开始初具雏形。随着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已然成熟,互联网医疗的数据来源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机,而是以智能手表、智能床垫等多元化的智能穿戴设备采集数据,凭借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客户的更多健康需求。


(三)健康意识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的促进作用,除了客观上带来了政策利好,主观上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意识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国居民置备口罩、消毒水等卫生习惯的养成,不仅让医药电商“经此一疫”在消费走弱的大环境下逆势走强,迅速扩张,还建立起了每人都应该积极关注医疗卫生事件的重要舆论导向,扎根互联网这一最大社交流量进出口的互联网医疗也自然占领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战略高地。


3.jpg


二、互联网医疗市场现状


目前,互联网医疗市场特点依据上下游关系呈现上游资源愈加丰富,更多的医、药、险领域资源注入;中游运营模式形成闭环,多种商业模式整合资源化为产品;下游用户需求不断增多,B端与C端市场广阔。


(一)上游资源禀赋愈加丰富


互联网医疗本质作为服务行业,却在往年鲜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注入,大量违规违法经营的莆田系医院充斥市场,即使部分公立医院、医生认可线上诊疗的优势,但也缺少亲自下场的动力。随着国家政策倾斜,成熟互联网大厂进入,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观,大量互联网医院开始筹建。


图片1.png

资料来源:卫健委,元时代智库


(二)中游运营模式形成闭环


各大厂商在切入医疗领域时大部分都以互联网医院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所拥有的流量或电商优势,与线下医院、药店合作,围绕诊前预防、诊中辅助、诊后康复形成运营服务闭环。


目前主流的两种商业模式为医院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医院主导型是较为传统的医疗信息化发展路径,围绕医院内部的运营、诊断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支持,对医院资质要求较高,以三甲医院为主。企业主导型是创新的发展模式,企业提供互联网平台与资源,医院主要提供医疗资源,具体运营、整合由互联网企业负责。该模式对医院的要求较低,对企业的盘活运营资源的资质要求较高,是目前新兴的模式。


以京东为例。京东于2017年在银川成立了首家互联网医院。用户可以从京东的网页端、APP等口径进入,方便快捷地使用提问、寻医、问药等功能,并且能够无缝对接京东旗下的京东大药房产品。该类形成闭环的商业模式不仅为客户降低了看病门槛,还实现了在自身的生态圈内消化用户需求。


4.jpg


(三)下游用户需求不断增多


互联网医疗整个产业群主要面向C端与B端两大客户,分别对应两大不同的产品类型。对于C端客户,主要产品为面向个体的线上医疗咨询、医疗诊断服务;对于B端客户,主要为向保险、养老、银行等机构提供整套的医疗服务增值组件。


总体来看,无论C端还是B端,需求在近年都在不断增多。依据《在线医疗服务平台的用户使用及满意度调查研究》(2018.4),诊后服务需求率达到了76.4%,而诊后服务的提供率仅仅为20.2%。B端的医疗服务购置率也逐年攀升,对应客户的医疗服务需求,为自家原生产品添附医疗增值服务成为了许多厂商的选择。2019年8月13日,多达29家行业巨头与平安好医生签约达成战略合作,总金额达到3亿元。

 

5.jpg


总体来看,互联网医疗市场当下的风头正盛并非新一轮与共享单车类似的“泡沫经济”。经由前文所述,该市场已在过去五年中形成了成熟的监管体系和产业链结构,目前是一个在需求与政策双轮驱动下快速增长的健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