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重大利好!特色小镇发展再迎历史新机遇 ——722国常会解读
发布日期: 2020-07-23 17:42:07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内需最大潜力所在和“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重点,加强城市短板领域建设,围绕农民进城就业安家需求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


会议提出:

·要针对大量农民到县城居住发展的需求,加大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县城交通、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提高县城承载能力。

·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进城农民就近打工就业提供机会。


1.jpg


上半年,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疫情的过程中,暴露出城镇化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卫生条件短板凸显,信息化建设更为滞后,导致民生、农产品、捐赠渠道等方面都出现严重问题,影响疫情的控制,并对当地民众的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国常会强调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再次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保障农民生活的关注。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到重要作用,722国常会的召开对特色小镇的发展释放出重大利好信号。


一、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是中央对新型城镇化科学内容化的高度概括,是中央深刻认识世界和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律、客观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形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论创新成果。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城镇化自身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2.jpg


第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进城就业、生活,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


第二,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要在国家现代化战略布局的框架下,认真研究制定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综合性的政策措施, 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


第三,提高城镇化管理和城镇建设水平。要加强城镇化宏观管理,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第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3.jpg


二、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主要表现:

·公共医疗服务资源不足

·产城分离和户籍制度限制加大了对人口流动的控制难度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部分城市、乡镇地区抗风险能力过低

对于疫情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特色小镇作为城乡间的纽带、新型城镇化格局中的特色活力点,将是新的突破,特别是康养型特色小镇以及产业型特色小镇的发展。


特色小镇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在于:


4.jpg


(一)承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我国的城镇化率近十年虽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但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是在城镇化率不高的基础上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红利,快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高度发达工业体系,而背后重要的支撑因素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现象,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呈现出城乡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的现象。这就造成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远低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


图 我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图片1.png

数据来源:WIND


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的城镇化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行政区划变动,这一部分可能占到过去20多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的3-4成。在行政区划调整中不免有一些不符合城镇标准的县级单位“超前”设市的,其居民生活水平也尚未达到城市标准。过去15年,50%以上新增城镇人口并没有进入大城市,县域单元担起中国城镇化“半壁江山”。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就近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乡镇居民落户有利于释放中国的消费潜能,同时提升城乡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定空间形态的组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要素合理流动起到良好的纽带作用。一方面把城市的各种要素通过小镇引到农村,另一方面,通过小镇将农村要素引到城市中,起到引力中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目前中国很多大中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趋势和诉求已越来越强。特色小镇的规划形式多种多样,占地面积从几十亩到上千亩,可根据当地的情况灵活规划。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既能集聚特色产业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又能强化生活功能配套和保护生态环境,符合现代都市人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满足乡镇居民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追求。


5.jpg


(三)培育特定产业,推进农村现代化


特色小镇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探索实践,对于链接乡村与城市,搞活县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可利用自身的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的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小镇,不仅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化的现实难题。特色小镇建设是对原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修补甚至是重组、优化,能迅速聚集各种资源要素、优化生产力配置,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产生新的经济动能,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