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对国际与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中的消费与出口都萎靡不振,唯有投资能成为将我国经济从泥沼中带出的救命绳。今年5月22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两新一重”三大投资方向,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方略举措,也是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的现实要求。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是上半年的一大政策热词。所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新基建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如同铁路、桥梁、高速公路对于工业时代一样的重要基础作用。通过建设好基础设施,促生新兴高科技产业,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完成转型升级的核心思路。
与常人所想不同的是,新基建并非是今年提出的新概念。早在2018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概括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出现了“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伴随华为等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受到国际势力的打压,高层对新基建的关注度日渐走高。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与前两年相比,疫情之下,国家对新基建的关注度提升到了极高的位置。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是今年疫情发生后,我国高层对未来恢复经济所用方式的重要研判。随后各大部委都召开会议研讨开展新基建的方式方案。3月6日,工信部召开了加快5G发展专题会,进一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了5月22日,新基建作为“两新一重”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二、新型城镇化
“两新一重”除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另一“新”就是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过去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主线之一。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5年是城镇化的萌芽启动期,表观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30.5%,年均增长0.64个百分点。而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在1996年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0.5%上升至50%,年均增长上升至1.37个百分点。在2011年到2018年,城镇化率突破50%以后,从51.27%上升至59.2%,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特征变得更加明显。2018年,中国表观“城镇化”率达到59.2%,已略高于全球平均55.3%的“城市化”率。
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引导。2014年3月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正式启动。紧接着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结合过去试点的情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明确的时间表,2014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新型城镇化是从过去重数量转为重质量的城镇化。在过去,尽管从数据上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攀升,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行政区划改变。伴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县改区”,虽然很多大城市的周边乡镇划入了城市,但自身实际的基础设施、民生工程水平是达不到城镇标准的。因此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将这一部分的漏洞给填上。另一方面,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存在着明显分化。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城镇化率能高达70%以上,而中西部欠发达、发展中地区大部分城镇化率仅有40%-50%。新型城镇化的另一目标就是通过重点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县城、特色小镇的布局,让中西部承接部分东南沿海的产业,提高自身城镇化率,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特别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向县城、乡镇转进,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三、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与我国俗称的“铁公基”传统基建项目类似,呈现出资金体量大、带动项目多、民生效果好的特点。我们能够发现,在今年多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传统基建占比要远高于新基建。这与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不无关系。新基建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当地人力资源的要求较高,建设运营过程中需要相当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这对我国很多地区是非常难以满足的,尤其是非省级的县市,劳动力仍然以低学历水平的农民工为主。因此,门槛低、见效快的传统基建项目更受到全国各地方政府的青睐。
未来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更加强调资金来源多样化,积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而社会资本的引入也为项目降低道德风险与金融风险起到了极大作用。
总体来看,“两新一重”是我国下半年政府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向。与之前不同的是,本次政府在审批投资项目时,质量要求更高,对资金流向的管控更严,对项目的实际产生效果也更加关注。这对于手握高质量项目的民营企业是极大利好。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经济正经历大考。“两新一重”指明了今年有效投资的精准发力点,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既利当下更惠长远。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机遇,激活新动能,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创造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