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可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一) 扩内需,助力地区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思想是人的城镇化,即是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公报发布的国民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这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外来未落户的转移人口,这部分人口约有65%的居住在地级以上城市,这一群体将会成为未来拉动城市经济内需的内在动力。同时城市更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工作机会会作为一种持续的拉力不断吸引着农村居民进入城市。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市及周边县城地区,城市周边区域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助于协调城乡的共同发展,提升农村转移人口生活的幸福感。
(二)促进地区公共社会建设,助推城市经济带形成和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5月29日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教育设施,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等,这一系列规划将有助于提升居住环境条件和综合承载能力,有助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和基础公共服务发展。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备以及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会加速中西部地区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首次提出:2014年3月16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也是十八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致力于解决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土地城镇化块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空间分布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城镇化率逐步提高、形成功能混用、集约紧凑、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各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12月,中国公布了首批62个地区和2个城镇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并计划在2017年各个阶段实现试点的结果,这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已从理论转移到实践。
新型城镇化从速度型到质量型的转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再次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之后,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是“特色小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意味着新型城镇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
为总结推广各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2016-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继续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市群建设质量、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
三、把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命门”有序推进城镇化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需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资金和土地,是两大瓶颈。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公共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同时,也要着力解决好土地供应问题。破解征地矛盾,不是靠简单地提高补偿标准就可以解决的,还要妥善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被征收人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需对城镇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不能将新型城镇化想象和设计的过于理想。世界各国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城镇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比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农村社会,一般都会在80%左右徘徊不前,达到这一峰值后,部分国家甚至还会出现城镇人口向农村逆流的现象。即便按80%的峰值计算,未来几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尚有近30%的提升空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信心所在。城镇化的提升空间巨大,并不必然意味着城镇化发展速度会很快。我国人口结构正在急速变化,老龄严重趋势严重,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减少;经济增速放缓,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也是必然。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转移人口虽已进城务工经商,但农民身份没有变,未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然而近几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每年都在不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尤其今年任务通知中提到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这一举措实施大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城市群不只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空间上集中分布的一群城市,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城市群在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能够合作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能够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能够统筹协调。因此,提高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重点是顶层谋划、城际合作、区域共赢。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应从功能定位和空间结构入手,重点协调好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城市群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