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要经济基本盘。我国的发展之路,是城镇化、现代化之路,过去四十年经济腾飞的同时,却也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空心村”“留守村”在全国各地频出的问题。乡村振兴就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让城市反哺农村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打通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一、乡村振兴战略沿革
2017年10月18日,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被中首次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国家正式开始部署推进改善农村民生,强化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
次年,即2018年,大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出台,化战略为战术,展开了乡村振兴的蓝图。年初,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后,全国各地开始因地制宜制订相关规划。
在2019年,延续之前文件精神,国家陆续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其中,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到,国家将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力争用5年时间建设1500个农业产业强镇。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广大农村在控制疫情时实现了村与村、村与城间人员流通完全切断的伟大壮举。这种组织力与号召力正来自于近两年乡村振兴战略与扶贫工作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从侧面印证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大的方向是准确无误的。
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就是从民生、经济、环境三个角度,对农村进行升级改造,让农村从“脏乱差”的落后形象,向“田园牧歌”的富足形象转变。而要想实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境都上一个台阶,资金要求是第一位的。因此产业升级,从单一的农业变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实现良好循环的重要一步,其切入点有三:升级旧农业,重建轻工业,转型服务业。
(一)升级旧农业
农业是农村的本,土地是农民的根。要想对农村进行改革,就绕不开农业;要对农业进行改革,就绕不开土地。有史以来,对农业的改革都始于对土地的改革。我国由于农民众多,导致农民手上的土地也非常零散,大规模农业难以开展,同时粮食作物与寻常的经济作物收益与进城打工相比微不足道,付出的劳苦反而远甚,最终导致大量土地被弃荒的局面。为此,对旧农业、小农经济的升级改造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用地入市,正式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同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7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指导意见》,提出了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的主要任务。这些文件,完善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农村土地改革的准备。
我国的农民多数都经历了建国以来政策的快速变化,波云诡谲的时局让农民成为了一个“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追求稳定的群体。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只有当农民手中有了钱,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经济收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从舒适区中迈出脚步带来的实际好处,才会开始逐渐抛弃对稳定的一味追求,理解重建轻工业、转型服务业这类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但利润更为丰厚的政策。
(二)重建轻工业
对农业的升级改造,是近年来一直在推广的政策,各类特色农业如竹鼠、小龙虾、娃娃鱼已经从稀有产业成为了常见的选择。但农业无论如何升级改造,一亩地就只能用来当一亩地用,不能当十亩地用,一个村能用于农业的地始终是有限的。这与工业“买机器造商品,商品卖钱再买机器”的效率一比相形见绌。
在乡村发展轻工业的路线,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得到了印证。80年代,乡镇企业作为私营企业的代表,填上了国企无法消化的广大农村进城劳动力的巨大窟窿。乡镇企业凭借其私营性质的灵活高效,给各地农村带来了之前不可想象的极高收益,以致当时在还未允许开办乡镇企业之时,早已有许多农村的农民自行私下办厂。大浪淘沙,伴随着分税制改革与众多整肃政策,乡镇企业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农村只留下了许多当年工厂的废墟残垣。
到了近两年,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农产品的加工业自城市引导回农村成为了强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一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次年,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
(三)转型服务业
转型服务业,是农村的另一条振兴之路,是对于当地农民与政府来说收益最高但也挑战最多之路。农村的服务业多以旅游、养老、养生的形式呈现,对于当地的资源禀赋有着极高要求,投资回报的周期相较于前文所述的二者更长,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文旅、康养项目也要求较高的人才素质。基于这些原因,往往在向服务业转型时,政府都会引入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否则势必难以支撑其巨大的资金缺口。
近年来以田园鲁家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推广,许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将建设田园综合体作为振兴乡村的主要方案。田园综合体能在打造升级一二产业的同时,逐步加入第三产业元素,同时保证三者的有机融合,将村集体、社会资本、当地政府三方的利益形成统一,是极为重要的产业创新。
三、乡村振兴成果与挑战
只有在当农民通过农业获得的收益大于进城打工,才能将人口流出化为人口流入,才能在城乡之间形成经济平衡,解决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目前来看,东南沿海一代的乡村由于获得了邻近大城市流出的资源,譬如高消费水平的客户、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裕的投资资金等等,得以快速发展,基本摆脱了脏乱差的形象,经济和民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我国中西北部的乡村因缺少该类资源,导致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时存在一定的阻力。对于该类情况,应当以新型城镇化为基石,将村与村、村与县的资源进行整合,两条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