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正式举行。而就在三天前的晚上,新华社刊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央在土地改革、资本市场、人才引进、对外开放、数字货币等方面给深圳开出了政策大礼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中央向深圳下发的该份文件涵盖土地、金融、民生等诸多方面的众多关键改革政策。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该文件中各个政策的落地效果将极大影响我国未来各个领域的改革方向。时值当下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2020年,中国未来的道路已经难以再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壮大之路。因此把握文件中的改革意图,观察研究政策在深圳的实际情况,对于社会各界抓牢国家发展着力点极为重要。
一、政策概要
一览政策规划的改革蓝图,可以发现各项改革政策都围绕一个核心——强化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发动引擎。通过改革完全释放深圳的市场活力,以点带面带动整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再将成功经验呈递中央,转而因地制宜复刻到各经济圈中心城市,最终实现各个大片区齐头并进,显著提高我国的经济、民生水平。
横向来看,政策总体上包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制度、完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强化保障措施共计七个方面的相关政策。
纵向来看,该政策的重要时间节点有三个,为2020年、2022年和2025年。在2020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制定实施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推动试点开好局、起好步。到2022年,各方面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5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
二、政策利好
本次政策中影响最大的改革领域可以分为土地、金融和民生,中央在这三个领域给深圳下放了史无前例的极大权限和自主权用于改革开放。
(一)土地改革
深圳房价疯狂上涨是我国上半年房地产界回暖的极端例子,相关讨论甚嚣尘上,“重回房地产刺激经济”等社会舆论不绝于耳,反映出深圳严重的土地供应不足问题。深圳的土地面积仅有1997平方公里,约为北京的1/8;又兼有多湖多山,平原地区少的地形特点,使得深圳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远超了国际的20%标准线,逼近了夸张的50%。土地改革是当下深圳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本次一揽子政策中的重头戏。
文件提到,“将国务院可以授权的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委托深圳市政府批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流程中,征收为国有和转为建设用地两步的审批权都在国务院,导致地方申请审批流程极长。今年3月的《国务院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印发后,两个审批权都被下放到了广东等8个发达试点省市。而在本次文件印发后,“农转用”的审批权进一步从广东省下放到深圳市,将土地审批的效率提升到了极致,是非常激进的改革政策。
其次,文件提到“探索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完善闲置土地使用权收回机制”是另一土地改革重点。目前的“存量建设用地”主要为城中村地区,对该类地区的回收利用仍然依靠政府与居民的点对点沟通,效率极低,因此本次文件对该情况做出了进一步探索市场化机制的指示,但预计难以呈现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
(二)金融改革
金融领域方面,政策基本对标了香港的开放程度,依托深交所改革来开展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对创新政策、产品的先行先试,提高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类“独角兽”和新创企业的支持。
具体政策包括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鼓励支持优质私募基金充分发展,使得私募基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人民币数字货币试点等,呈现出对过往金融改革开发试点政策的延续。
(三)民生改革
对于民生方面,由于深圳本就经常为人诟病教育、医疗条件远比不上同为一线的北上广,所以文件中主要围绕文教卫生三大主题放出红利。政策鼓励了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新兴办学形式,提出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支持深圳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而在医疗保障领域,则鼓励创新医疗服务体系和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引进国际前沿药品和医疗技术,加速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尽快通过引入国际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水平短板的补齐。
三、政策影响
回顾总结政策全文,我们可以用“放手去闯”来直观表达本次政策放权之多、改革力度之大、涉及方面之广。文件几乎给予了深圳直辖市级的权限去进行改革开放,完全可以认为是在80年代后深圳第二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去为我国探索未来道路,尤其是土地改革方面,对于我国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和政策风向起着重要的预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