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
一、会议主要内容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坚持不懈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二、成渝经济圈的发展历程
从成渝经济体本身来看,其在经济体量、人才储备和金融发达程度在西部地区都首屈一指,使得其有能力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来源。近年来,中央对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高关注度。
(一)成渝经济圈的发展阶段历程
1997年:四川重庆分治时,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就开始了自己的“扩张”之路。
2003年-2011年:成渝经济圈概念首提出,最初定位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点。2003年,“成渝经济区”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
2011年-2016年:成渝经济区战略定位由带动西部发展上升为国家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起步,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9年至今:成渝地区战略地位继续升级,表述与其他三大城市群并列,并提升为国家战略。
(二) 近年来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政策梳理
2001年:《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首次提出“成渝经济走廊”概念。
2003年:《中国西部大开发重大区域规划前期研究》首次在国家层面报告中提出“成渝经济区”概念,并明确了发展目标: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2004年:《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昌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首次将“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到政府层面,提出在”合作协议,在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等6个方面加强合作。
2007年:《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首次共同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包括成都的14个地级市和重庆的23个区县,并提出将建设重点放在基础设施上。
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战略定位,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成渝经济区战略定位,上升为国家级的城市群,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到2030年,实现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域。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概念,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发展定位有了明显提升,成渝地区被寄予厚望,将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三、发展成渝经济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长期积累的产业优势和巨大的城镇化发展潜力等,如果积极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及潜力,将有望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1.从扩大内需看,成渝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且消费能力较强,其发展或可带动国内市场空间的扩张
在新冠疫情与中美摩擦升级的背景下,我国要大力发展“双循环”,其中扩大内需是重中之重,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收入,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打开我国内需空间的钥匙,而成渝地区独具优势。一方面,成渝地区人口资源充足,2018年成渝城市群常住人口突破9500万人,重庆、成都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另一方面,成渝地区消费倾向较高,其社零年均增速在10%以上。 《规划纲要》强调,发展成渝都市圈“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雄厚的人口基础与较高的消费倾向共振,发展成渝地区或可带动内需市场的扩大。
2.从开拓外需看,成渝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有望打造成为面向欧亚大陆桥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带一路”的建设使西部的对外通达性较过去有较大提升,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接外贸功能。比如,蓉欧快铁横跨欧亚大陆9,826公里,时间仅需10天,时间为传统海运22%,而费用仅为空运1/4。进入内需为主、外贸向西的时代后,具有产业集群条件的成渝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大大凸显,有机会成为对外贸易核心增长区。2018年贸易摩擦开始当年,重庆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0.5%,而四川更是增加了近40%。《规划纲要》强调,成渝要“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成渝地区或可凭借区位优势占据先机。
3.从保障供给看,我国或将发展中西部地区以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成渝地区自身产业基础雄厚,可事半功倍
一方面,在对外贸易竞争中,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配套生产成本,加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国也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和挑战,避免制造业空心化。因此,未来应推动东部产业向西部进行转移,其核心任务是保全完整产业体系。成渝地区产业基础雄厚,2019年该地区的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1.6%,手机产量占全国的19%。随着产业体系的不断发展,成渝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制造产业牵头的优势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互补,双城产业协同合作,比如成都的Intel芯片厂和重庆的电脑整机制造厂即为优秀典范。《规划纲要》提出,发展成渝有利于“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保障我国产业链安全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