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祥生态-中医药健康产业造王者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智库研究 >  产业洞察
一行两会领导共话全球变局下金融合作与变革 ——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解读之一
发布日期: 2020-10-22 17:15:18

金融街论坛创立于2012年,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在国内外金融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一。今年,在疫情冲击影响下,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复苏,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稳定“避风港”,本届金融街论坛年会肩负特殊使命,共同研讨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金融业深度对话和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中国及世界经济复苏,为疫情下的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本届论坛于2020年10月21-23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致辞并宣布开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等出席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以下简称“金融街论坛”)并发表重磅讲话,把脉金融业未来走向。


1.jpg


一、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


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上回顾了今年疫情期间的货币政策表现,并对下一步货币政策的走向作出重磅表态。


 1.疫情期间中国货币政策响应及时有力,总量合理


易纲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实现稳步复苏。在此过程中,在国务院金融委的悉心指导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配合,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方式,出台了规模可观的宏观对冲措施。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3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1个百分点,降准释放流动性1.75万亿元。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10次降准,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约5.5个百分点,累计释放流动性8.1万亿元。


2.jpg


2.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好地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灵活适度,精准导向


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易纲表示,一是货币政策更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货币政策应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金融政策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完善政策框架,与财政、产业、就业、科技等政策密切配合,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和发展。货币政策要把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


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不可避免导致宏观杠杆率阶段性上升,但随着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冲击,货币政策将逐步恢复常态,把握好货币总闸门,在确保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避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易纲提出,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尽可能长时间实施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民币资产的全球竞争力,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适当平滑宏观杠杆率波动,使之在长期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


3.jpg


二、增强金融普惠性,抓紧数字化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就中国金融服务业全面深化改革,严守风险底线,服务实体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等内容作主旨发言。


1.全面增强金融的普惠性


我国基本金融服务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覆盖中国99%的人口,银行网点乡镇覆盖率达96.6%。政府出资或补助的各种医疗和健康保险已经覆盖全部城乡居民,但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层次多样化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现普惠金融需要重点开展下面几项工作:必须鉴定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监管,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


2.努力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在内的养老保障“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已覆盖近10亿城乡居民,但第二支柱却规模很小,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


4.jpg


3.坚定不移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直接指挥下,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扩大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目前,这些政策已逐步落地见效,并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实例。下一步,我们将在坚守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前提下,坚定不移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制度安排,深化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金融体系竞争力。


4.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提升金融效率的巨大作用


我国金融科技应用在许多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移动支付、电子清算、网上银行、数字信贷飞速发展。目前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接近90%。小微企业贷款现在通过科技平台实现了“秒申秒贷”“立等可到”。未来将继续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化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服务效率。密切关注和评估科技革命对金融业的影响趋势,并做好前瞻性部署安排。在监管方面也要加大科技运用,提升监管效能。当然,金融科技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数据隐私、寡头垄断等风险挑战,确保市场公平和金融稳定。


5.jpg


三、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意义、内涵特征以及有关考虑作出重要指示。


1.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刘鹤副总理提出“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九字方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促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主题主线,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治本之策,也是科学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必然要求。


2. 关于对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内涵和特征的几点认识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应该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生态体系,共同构成保障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的“四梁八柱”。易会满提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至少包括几个特征:广泛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制度的核心是要促进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制度必须是连续、稳定和可预期的,制度应该体现从实际出发和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的有机结合。


6.jpg


3. 下一阶段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有关考虑


中国资本市场30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根本宗旨,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坚持整体设计、突出重点、问题导向的原则,聚焦解决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易会满主要出六点内容,分别是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创新;完善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强化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优化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强投资端制度建设;健全资本市场法治保障和配套支持机制;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