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出发之年,金融盛会在上海接踵而至。继陆家嘴论坛、外滩大会之后,定位“非官方”“国际化”“专业化”的外滩金融峰会于10月23-25日在沪召开。本届外滩金融峰会继续聚焦金融开放、金融科技、资产管理三大主题,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呼应契合。
一、中国金融将继续开放,同时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央行行长易纲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开放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尽管我国金融业开放步伐很快,但我们在同外资金融机构、境外央行的沟通中也注意到,外资在机构准入和展业限制解除后,仍需申请诸多许可,面临不少操作性问题,对金融业开放的诉求依然较多,这表明金融业向负面清单管理的转变还有不少工作要做。他指出,统筹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更好地发挥汇率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中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人民币国际化要坚持市场主导,监管当局主要是减少对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限制,顺其自然。新形势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可在坚持市场主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本币使用的支持体系,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局部管道式开放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变。无论是面对全球市场新形势,还是国内发展新格局,扩大开放都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监管层在上海这样一个全球金融机构的汇集之地,释放中国金融继续开放的信号,无疑是最为恰当的选择。
二、金融科技、数字货币建立未来金融体系
峰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就还就金融业的抵押、担保模式发表观点。他表示,有的企业家把资产全抵押出去,压力很大,动作就会变形。还有一些人肆无忌惮地贷款,不断加杠杆,负债搞得越来越大。银行喜欢给好企业、给不需要钱的企业贷款,结果让很多好企业变成了坏企业,形成多元化投资,甚至把钱转出去做一些完全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事情。而评价这个体系的唯一标准是普惠,绿色,可持续,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是否起决定性作用。
疫情影响下,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更加凸显,社会数字化进程明显加速,金融科技的力量已引起了各方重视。“疫情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也让既定的未来更早到来,科技驱动、普惠发展、开放共赢就是新金融的三大确定未来。”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毫不讳言,科技对金融的变革刚刚开始。未来以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和区块链为代表的“云库链”会成为新金融的技术要件。同时,新金融的服务方式也在变化,走向普惠,服务80%的长尾用户。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需要监管的适度跟进。“金融科技为现代金融体系注入了新活力,但在为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新手段的同时,也呈现出金融风险传播速度更快、溢出效应更强、风险结构更复杂的鲜明特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如何构建一个创新能看得清、业务能穿得透、风险能管得住的数字金融体系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三、双循环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迈向更高能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一个强有力的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尤为重要。在与会各方看来,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显然将担负起新的使命,向更高能级迈进。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首先要促进国内良性大循环,必须要优化中国的金融体系和结构,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加快建设,有利于为国内金融结构、金融体系优化提供强劲支撑。从国际循环来看,中国还在继续扩大开放,也要更多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承担了两方面任务:
1.促进国内金融体系优化,更多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以适应国内大循环的需要、服务实体经济;
2.是通过开放利用好国际金融资源,加快形成全球人民币资产中心,从而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他强调,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但这绝不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就会停下来。下一步,要想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潜力,需要依靠改革开放,解决更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风险防范,在防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如法治监管体制改革等。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表示,扩大资本市场开放,对于打通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堵点,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畅通经济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至关重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鲜明特点,是有一个开放的、门类齐全的、与全球互利互通的、和中国经济规模相当的资本市场。扩大和深化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必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建议,下一步上海应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为抓手,更好地发挥上海在全国的示范作用,以数字金融、绿色金融和传统金融为引领,完善产业链、创新链的融资体系。
总之,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就是配置金融资源的战略节点和重要枢纽,有力促进“双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