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四大重磅信号值得关注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其中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在总结2020年成绩、不足的同时,给2021年的经济工作定调。
中央政治局一般每个季度都会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但年底这个会尤其重要,因为这场会议不但是对当年的总结,更担负着给来年经济定调的任务。
在政治局会议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释放的四大重磅信号值得关注:
一、扩大内需,注重需求侧改革
会议要求,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
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二、改革开放开启升级版
会议强调,要整体推进改革开放。
三、强化科技与产业链的自主能力
会议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夯实农业基础。
四、给大资本发展方向定调
会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解读二:关于需求侧改革
这次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提法从“需求侧管理”升级到了“需求侧改革”。对于需求侧改革,增强消费和投资新基建可能是最重要抓手。
从需求侧改革内涵来看,一是着力点转向扩大有效需求,提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疫后中国经济恢复生产端快于需求端,核心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2016年以来供给侧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果,需求端改革可以带来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的效益最大化。二是从供给端发力,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激发潜在需求。需求侧改革更需要依托于增量市场的拓展,而非存量市场的代替。
“新基建”可能是需求侧改革的重要内涵。新基建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要做好需求侧改革,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一、与供给侧改革的相互平衡和促进。
二、更加重视收入分配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我们应当更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解读三:关于反垄断
这次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的监管态度和工作重点。
无论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均可能形成垄断,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
垄断一是消灭竞争,长期以来互联网企业以“融资-补贴-扩张-再融资”的范式,在购物、外卖、出行、社区生鲜等多个民生领域跑马圈地,资本成为资源配置的风向标,流量变现成为核心商业模式,小企业逐步退出竞争;
二是侵害消费者权益,诱导过度消费、会员之上再收费、“大数据杀熟”、捆绑销售、隐私数据被贩卖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屡见不鲜;
三是“大而不能倒”酝酿系统风险。例如互联网消费贷、现金贷等产品规模巨大,通过助贷和联合贷等方式获得银行大比例出资,信用审核、风险控制等职能由平台管控,一旦平台风控出现问题,风险将向银行端转移。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为防止实体经济过度资本化,防止企业利用融资圈钱“割韭菜”等。比如,有些平台经济先通过引入资本“烧钱”把同行竞争者包括中小竞争者赶出市场,垄断市场后再对客户涨价,“割韭菜”。再比如,部分长租公寓通过多轮资本融资,高价抢收房源。再以低价租金吸引年轻人和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借贷合约,机构将长期租金一次性付给平台,平台再按月向房东给付,由此平台得以获得现金流做大规模。但这种模式本质缺乏盈利能力,资金链断裂引发巨大风险,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还会加剧贫富分化,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放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
解读四:关于房地产市场
这次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强调的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比较可见,这次会议跟此前表述有所变化。之前“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提法已经删除,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表述保留下来。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12月12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央已多次强调房住不炒定位,所以此次没有赘述,预计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还将重提房住不炒,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房地产调控力度可能不会放松。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则表示:如何在有效发挥房地产市场作用以及确保平稳健康方面取得平衡,或许是未来政策进退的关键考量。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政策继续强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容,预计后续会更强调住房消费的概念。虽然近期确实有部分城市收紧政策,但主要局限于大城市,而其他城市放松的内容仍然较多。”
解读五:关于当前经济总体判断
会议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要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杨畅表示:“会议对当前经济总体判断是‘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这意味着相应的政策措施也将逐步恢复常态,前期应对疫情冲击采取的货币、财政等非常规政策,或也面临逐步退出、回归常态的选择。”
“‘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表述,意味着政策推出必然是相机抉择的,会是有节奏、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调整。”
任泽平认为,“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需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展望2021年,就业、收入和消费低迷,小微企业仍然十分困难,金融风险频发,投资面临回落压力,出口高增难持续。因此,慎勿对经济形势盲目乐观,慎谈货币政策收紧。
在宏观调控上,去年12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关于宏观调控的表述是:“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此次会议,关于宏观政策的表述只有10个字:“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等字眼已经不见。
民银智库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对记者说:“由于明年经济没有失速之忧,反而会在低基数作用下可能出现8%以上的经济增速,所以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并不强。同时,货币政策重心已经转向‘防风险’,央行重提‘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和‘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意味着政策力度将会下降,明年可能会出现信用收缩。财政政策的力度也会下降,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都会较今年明显下调,通过精准施策来保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解读六:关于2020年成绩
这次政治局会议认为,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付出艰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答卷。
新闻联播总结的2020年成绩如下:
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5年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
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转自】干货精选 老安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学习,不作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