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受去年疫情影响,企业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仍然较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资金未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也使得金融市场不足以满足各个层次经济实体的融资需求。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备受社会关注。
一、产业发展亟需资本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科技、产业和金融循环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投入以补账式投入为主,研发强度整体还相对不足,仅为2.23%,较美日德韩等国家3%-4.5%的研发强度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科研费用支出中基础科学研究占比仅为6%不足,较美国16%左右的水平相比明显不足,民营中小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研发能力亟待加强。我国科研投入中制造业占比超过80%,而在专业科学服务业上投入较少。
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科技创新的产业转化率不高,我国在底层技术领域对外依赖度较高,部分产业上游技术环节的自给率不足5%,产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反哺作用尚未发挥。
三是金融体系对科技、产业的服务能力不足,资本市场吸纳长期资金能力有限,企业创新形成的产权证券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资本奖励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尚未有效发挥出来。
针对这些问题,“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是畅通我国供给端循环,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中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以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着力疏通堵点,重点发力推进金融、科技和产业的良性循环。在科研投入的资金来源上,要形成企业资金、政府资金与其它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各有侧重的投入体系。在产业发展方面,要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本市场要素与技术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等多角度来推进科技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二、资本市场改革为产业资本化铺平道路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的讲话中提出: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
随着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市,注册制开始进行试点,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改革拉开了大幕。以“提质增效”为指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迎来了涵盖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在内的一系列深入的协同改革。
2020年3月,新《证券法》正式施行,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行,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为证券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落地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些政策要求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方向。
2020年6月,科创板再融资规则落地,提升审核效率,明确各类证券发行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的要求。
2020年7月,新三板精选层正式开市,新三板综合改革全面落地,改革成效逐步释放。
2020年8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这意味着注册制改革向存量市场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2020年11月,沪深交易所就新三板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上市的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2020年12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党委会议中提出,2021年要把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作为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资本市场要为优秀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首发融资、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化发展中扫兴障碍、铺平道路。这也与中央经济工作会所提出的明年八个重点工作中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在第一位相呼应。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这对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间接融资主导的格局下,债务驱动型的经济增长特征日益明显。迫切需要优化金融结构,改善现有金融体系偏好重资产、成熟期企业的不足,加快资本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驱动成为核心动力。
三、产业资本化的三大趋势
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结果。产业与金融的关系由最初的单向金融服务逐步演变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赢的新局面。资本不仅是获利的手段,更是连接金融机构与产业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纽带,在共赢的目标下实现整体的共同发展和价值增值。在国家积极推行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倡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当下,专注服务于产业、帮助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将收获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5年,产业与金融发展将形成全新的战略格局,产业资本化的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1.科技化:科技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已经历过两次的“造富时代”。
第一次是很多人跳出了固有的打工赚钱模式,选择自行创业的“体制造富时代”。
第二次则是抓住了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从而获得不菲财富的“产业造富”,如马云、许家印都是在此次“造富时代”中抓住互联网、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机遇脱颖而出的企业家。
随着体制与产业红利的消失,第三次“造富时代”来临,这次“造富时代”的主要方向可以说是偏向“科技造富”。
当前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正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科技创新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设备和技术结构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科技产业的核心技术一般都依赖于其他国家,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暴露出诸多短板。在十四规划中,对科技和创新的着墨甚多,将科技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科技赋能将带来传统产业的再次跃迁。可以预见,未来20年,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产业将引领中国经济的发展。
2.垂直化:专注细分领域投资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而跨界竞争的大趋势倒逼各产业向垂直化和专业化发展,重塑竞争壁垒。同时科技进步促进分工进一步细化,产业链企业向专业化转型,自身定位更清晰、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原有的边界模糊的分工体系。部分产业金融机构着眼于细分市场,利用自身的禀赋和能力,立足于细分领域,有针对性的满足该领域内客户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3.生态化:构建产业金融生态圈
产业与资本的结合程度是一个经济体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资本以合理的成本、精准地流向实体产业,才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产业及金融集团纷纷开展金融业务,通过自身实力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支持,或通过自身能力构建场景化的生态圈,通过合理的资本收益和透彻的对业务的理解,在合理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帮助产业链生态共同提升硬实力,进行整体生态化转型,并反哺金融业务。
展望未来,中国产业金融进行生态化发展和融合将是必然趋势。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
四、元亨祥集团倾力践行产业资本化
随着产业金融的价值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争取把握未来趋势,通过产业与资本的结合提升身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整体价值。
元亨祥集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将“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大基建、大康养、大文旅”三大投资领域,凭借过硬的金融专业能力和精准的战略投资眼光,聚焦核心产业投资,力求用金融哺育实业。
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元亨祥集团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紧抓市场机遇,与张江高科共同投资成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金。该基金具备得天独厚的张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优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寻找优质的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培育优质企业,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群。2019年,张江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45亿元,将打造价值赋能的生态型投资平台。
放眼未来,大趋势将带来大变局。产业资本化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元亨祥将充分发挥“资源以资本优化、资本以智慧放大”的独特优势,专注于“医、食、住、行、教、养、游”七大产业的股权投资,培育税收支柱型和产业引领型的独角兽企业,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