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之际,回首2020,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重大灾难事件频发,伴随着我们走过这动荡不安的一年。在经历了诸多不平静之后,对于新的一年,“稳定”与“增长”成为大家共同的期望。今年初,国家各部委和多个地区召开两会,为2021年经济发展定调。
一、经济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付出艰苦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202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总体来看,2020年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稳就业保民生成效显著,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今年初,多地召开两会,面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多个省市发布了2021年GDP预期增长数字。北京、上海、广州将2021年GDP增速目标设定在6%以上;河南、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的经济增长目标为7%到8%,四川定下的目标是7%以上,其中成都提出增长要在7.5%左右;另外,湖北与海南的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均在10%以上。
二、宏观政策导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21年定调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当前中国经济仍呈现不均衡复苏,接触与非接触行业、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景气分化均不同程度加大(如出口型制造业,小型企业对人民币升值、运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抵御能力均较低),年初疫情出现反复,因此维持政策一定支持力度并更注重精准导向,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初始之年,全球经贸格局、新冠疫情、科技和能源革命加速我国改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关注短期经济增长外,也着力构建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发展格局,如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等,而这些政策导向必将逐步体现在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框架中。
与去年相比,预计今年财政赤字将收窄,需用跨周期视角看待,广义赤字率或由去年的8.4%回落至6.3%左右,但去年财政超收而支出低于预算,或有超1万亿元的财政资金结转至今年使用。而政府债发行节奏或更趋均衡,对流动性的扰动降低,政府或将更加注重项目建设进度与政府债券发行的协调。
三、重点产业发展
继2020年中国经济亮出硬核“成绩单”后,多省份陆续出炉2020年经济年报。在敲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同时,明确了2021年经济发展路线图。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信号看,全力扩内需、加码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重头戏。促投资、扩消费、谋转型等多箭齐发,力促“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重点产业发展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1.高科技
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把科技创新上升到战略层面,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疫情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但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新动能还在逆势增长、蓬勃发展,疫情过后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有望加速到来,数字经济将将来爆发式增长的春天。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的经济生态,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展望2021年,疫苗的研发一定程度上会遏制病毒,增强人们的信心,而疫情对高科技行业的改变,会更为深远和多元。计算机行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金融IT等领域,2021年有望景气超预期。河南、山西、西藏、广西、北京、重庆、海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等多个地区均在召开两会时提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及投资布局力度,着力推动人工智能、芯片、量子科技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高科技”成为2021年的重点投资领域。
2.新基建
中国各地正在加快硬件建设以迎接5G时代的到来。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也再次释放出新基建加速发展的新信号。
“新基建”是多地扩大投资的重要内容。广西提出2021年新建5G基站2万座,扩大5G网络设区市、县城和乡镇重点区域覆盖面。河南省提出新建5G基站5万个。山西省表示,加快推进“新基建”,2021年新建5G基站1.5万座,加快推动市县城区5G网络全覆盖,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推进新型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福建省提出,2021年新开通5G基站3万个,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5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3.传统基建
多省份在今年两会中提出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基建类型看,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以高铁、高速公路、机场、能源、水库、水运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例如四川省级财政重点支出主要围绕保民生、支持产业发展、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开展,在基建方面计划投资469.9亿元。
预计今年广义基建增速持平或略高于去年,但难回到5%以上,旧改和公租房建设补位棚改,社会事业投资或继续保持较高增速,同时财政在收入分配领域或有更大力度的倾斜。而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严控的大背景下,低资质城投债务再融资值得关注,或将一定程度挤占地方财政支出,不过随着政府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加大,部分或用于债务置换,可一定程度缓解隐性债务化解压力。
4.大健康
2020年,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民众对健康、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更引起了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医疗、康复及健康干预等健康服务业和康养产业的需求将迎来井喷式增长。同时,疫情使得国民健康和健康服务受到各级政府的进一步重视,康旅产业扶持力度也将随之增大,或将得到国家大力扶持。比如:增加大健康产业金融扶持力度、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加大健康旅游社区(康旅景区、康旅地产、酒店等)的管理以及加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等。
5.康养文旅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受到巨大影响,文旅旅产业在危机中孕新机,在“战疫”中悄然巨变。相较于国际消费而言,我国国内文化旅游市场率先复苏,引领消费大规模回流,推动形成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文旅新格局。国内游和周边游仍将是2021年旅游市场的主旋律。自2020二季度疫情在国内得到较好的控制后,中国游客逐步恢复出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系数较高的短途城市周边游。
可以预见,2021年,以田园综合体和康养文旅小镇为代表的乡村康养文旅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康养和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更灵活地多渠道破解乡村康旅产业用地难题等方面,各级政府将陆续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与此同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向乡村康养产业建设,大力推动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特色农旅融合发展,建设并培育三产融合新业态,加快补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
四、2021产业投资新机遇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产业是根本,金融是手段,共赢是结果。资本不仅是获利的手段,更是连接金融机构与产业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纽带,在共赢的目标下实现整体的共同发展和价值增值。随着产业金融的价值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争取把握未来趋势,通过产业与资本的结合提升身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整体价值。在国家积极推行资本市场改革,大力倡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当下,专注服务于产业、帮助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将收获巨大的发展机遇。
元亨祥集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将“新型城镇化投资运营商”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聚焦“大基建、大康养、大文旅”三大投资领域,凭借过硬的金融专业能力和精准的战略投资眼光,聚焦核心产业投资,力求用金融哺育实业。
放眼未来,大趋势将带来大变局。产业资本化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元亨祥将充分发挥“资源以资本优化、资本以智慧放大”的独特优势,专注于“医、食、住、行、教、养、游”七大产业的股权投资,培育税收支柱型和产业引领型的独角兽企业,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